-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启示
* * * * * * * * * * * * * * * * *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孔子——这位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不仅给后人留下许多探索社会人生和安邦治国的论述,显示了其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同时对文艺也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构成了他关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能和文艺的审美标准等独特的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文艺家的价值观念,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并且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传统。而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丰富,涉及到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等问题,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影响至为深远。,他以仁学去观察和解决有关审美和艺术教育问题,系统地总结了春秋以前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教育实践,创立了以“中和” 为精髓的儒家美学体系,具有为政治功利目的、伦理道德观念服务的鲜明的实践性,并为后世美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善舞红袖传飞鸿 简介·Instroduction 图片·Picture 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 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莫言深闺空寂寞 孔子的基本审美观点 孔子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479年)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音乐家,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的美学思想就是从他的整个思想的核心— — “仁学” 出发,去观察和解决审美和艺术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因此, 了解孔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必须从分析他的“仁学” 人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一个激烈动荡变化的时期。早期奴隶制正逐步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封建势力。孔子对“周礼” 采取竭力维护的态度,提出了“仁” 的主张, 试图从伦理道德方面维护“礼” 的主张和规范。他建议: “泛爱众而亲仁”?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我欲仁,仁斯至矣 因为是每个人只要经过自觉努力都可以做到“仁”,是人的“天性”,所以每个人做到了“仁”,天下也就达到大治了。“仁”即“爱人”。孔子的“仁学” 思想强调了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反对人脱离社会、脱离群体;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当情同手足、亲子般的互助互爱,而不是互相残杀。孔子努力宣扬和赞美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把个体的发展和完成,看作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孔子在力图实施“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的思想大业中,发现原来经常与维护氏族统治的礼仪、规矩、典章、制度(即“周礼”)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并非只有周礼的“花瓶似的外包装”,而是具有启发、怡悦人的性情,使人乐于“为人”、“服礼” 的内在功能。正因如此,孔子对于作用于人的感情为重要特征的审美与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重视,并顺理成章的总结出他的美学观点,使他的“仁学” 与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个体的心理愿望同社会的伦理规范的交汇融合,成为孔子美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孔子的美学就是他的“仁学” 思想的延伸。中庸是是至诚、至善、至美的三个维度的统一。至诚的道德情感是它的根本,完美地遵守社会规范、求无缺憾的美是它的本质。中庸不是庸俗的折中,而是诚、善、美的巅峰。 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即“文”和“质”,孔子曾着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就是文采,华饰。质就是实质,指事物的本质。文、质的关系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孔子认为,实质胜过文采辞藻,就显得粗野。文采辞藻胜过实质,就显得浮夸,所谓“华而不实”,“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韩非子难言》) 就像祭神的颂词一样,有漂亮的文词而无实际的内容。朱熹曾解释:“彬彬,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质彬彬”就是说文采和实质配合得很恰当,形式和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孔子认为,这就是“君子”的典型。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但就文、质比较,他更强调质的重要性。而孔子强调的“质”则是指仁、义等封建的道德品质而言。这一思想直接影响着孔子的美学观点。美与丑应该从艺术标准来判断,善与恶应该是属于伦理的或政治的范畴。孔子往往把美与善混同起来,甚至认为善即是美. 孔子也注意到美与善是有区别的,但认为美和善又是统一的。《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孔子在齐国专心致志地学《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这里的善是指政治、道德的标准,美指艺术的标准。《武》乐是尽美但未尽善, 就是说,《武》在艺术上达到了最高的标准,但在“善”的方面则比《韶》略有逊色。为什么呢? 朱熹解释说:“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让而有天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