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1章地震与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第一章结束! 第一章 地震与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 §1.1 地震与地震波 地震——地球内某处因地球构造运动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爆发、其他原因等发生了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从而引起的地面运动。 1.1.1 地震的分类 地震的分类 人为地震 自然地震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自发地震 非自发地震 ——分布广,发生次数多,影响范围广 1.1.2 震源、震中与震中距 震源——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而释放能量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距离。浅源地震:60km以内(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60~300km以内;300km以上为深源地震。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地方震:震中距在100 km以内的地震;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km之间的地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称远震。 震中距——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 图1.1 震源、震中、震中距与震中区 1.1.3 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是通过地球本体传递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面波为沿地表传播的次生波,指乐甫(Love)波和瑞雷(Rayleigh)波。 1)体波 纵波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拉压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固体和液体介质中都能传播。 横波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图1.2 体波质点振动形式 纵波的传播速度 与横波的传播速度 (1.1) (1.2) (1.3) 上式大于1,因此纵波比横波先到达。 式中:E为介质的弹性模量; G为介质的剪切模量;μ为介质的泊松比;ρ为介质的密度。 在弹性介质中,两者关系 2)面波 面波是在地表面传播的波,又称为L波。它是由体波经地层界面 多次反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面波主要有瑞雷波和乐浦波两种形式。 瑞雷波传播时,介质质点在波的行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面内作椭圆运动,像波浪效应。 乐浦波传播时,介质质点在与波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作剪切型运动,在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动。 图1.3 面波质点振动形式 地震波示意图 地震记录上,纵波最先到达,横波到达较迟,面波在体波之后到达,一般当横波或面波到达时地面振动最强烈。地震波记录是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震源位置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工程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反应的重要资料。 图1.4 地震曲线图 1.1.4 地震动 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 地震动的三要素: 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 频谱 持续时间 §1.2 地震强度的衡量 地震强度的大小的衡量体系: 1.震级 2.烈度 1.2.1 地震的能量:震级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度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指标,它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用符号M表示。 里氏震级——震级的大小是在距震中100km处标准地震仪(指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系数为0.8,放大系数为2800倍的地震仪)记录下来的地震S波最大水平振幅A(以μm计)的常用对数值: 对于浅源地震,常用如下经验公式来表示震级M与地震能量E(单位为erg,1erg=10-7J)之间的关系: (1.4) (1.5) 基于震级的地震分类:小于2级的地震叫作微震,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下来;2~4级地震叫有感地震人能感觉到;5级以上地震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环,统称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地震则称为强烈地震或大震,8级以上就称为特大地震。 1.2.2 地震的影响:烈度等级 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现象来判断。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而同一次地 震中,不同地方的烈度是不同的。 等烈度线:对应于一次地震,在受到影响的区域内具有相同烈度 的各个地点的外包线 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对于中浅源地震,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大致对照关系如表1.2 震级M 2 3 4 5 6 7 8 8以上 震中烈度I0 1~2 3 4~5 6~7 7~8 9~10 11 12 表1.2 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 地震烈度把地震的强烈程度,从无感到建筑物毁灭及山河改观等划分为若干等级,列成表格,以统一的尺度衡量地震的强烈程度。我国现行《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采用 12 等级的地震烈度划分,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