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08752.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生态08752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大本营 C源 N源 能源 无机盐 水 氧气 温度 pH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1、淡水型微生物 (1)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四、生物体内外生存的微生物 1、人体及动物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 五、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 六、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中性关系 二、互生关系 1、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生关系 2、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生关系 三、共生关系 (一)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关系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二、微生物与污水处理 1、好氧微生物处理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处理法,光合细菌法 2、厌氧微生物处理 3、氮磷去除技术 三、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略 四、微生物与环境检测 * *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ological ecology): 是研究微生物在它们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活性。 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 类型 深度 季节 表9-1 不同条件下1M3空气的含菌量 0 北极(北纬80°) 1-2 海洋上空 200 市区公园 5000 城市街道 20000 宿舍 1-2×106 畜舍 数量 条件 略 P50 P190 (1)既利甲又利乙(++)例如共生(symbiosis)、互利共栖(mutualism)、互养共栖(syn-trophism)和协同共栖(synergism)等。   (2)利甲而损乙(+-)例如寄生(parasitism)、捕食(predation)和拮抗(antagonism)等。   (3)利甲而不损乙(+0)例如偏利共栖(commensalism)、卫星状共栖(satellitism)和互生(metabiosis,或称半共生,代谢共栖)等。   (4)不损甲而利乙(0+)例同(3)。   (5)既不损甲也不损乙,既不利甲也不利乙(00)例如无关共栖(neutralism)。   (6)不利甲而损乙(0-)例如偏害共栖(amensalism)。   (7)损甲而不利乙(-0)例同(6)。   (8)损甲而利乙(-+)例同(2)。   (9)既损甲又损乙(--)例如竞争共栖(competition)。 第三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一、碳素循环 CO2+H2O 化石燃料 呼吸作用 O2 +“CH2O” 醇,有机酸,H2+CO2 CH4 光合作用 发酵作用 有氧环境 无氧环境 图9-7 碳、氢、氧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素循环 大气N2 生物体有机氮 NH4+ NO3- NO2- NO N2O NH2OH NH4+ ②硝化作用 ③硝酸盐同化作用 ⑤铵盐同化作用 ①生物固氮 ⑥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⑦反硝化作用 ⑧亚硝酸氨化作用 ②硝化作用 ④氨化作用 图9-8 氮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红箭头表示微生物与植物的共同作用;黄箭头表示生物固氮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Ames 试验,全称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试验,亦称沙门氏菌/ Ames 试验,是美国 Ames 教授于 1975 年研究与发表的致突变试验法。其原理是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发生回复突变的性能,来检测物质的致突变性。在不含组氨骏的培养基上,它们不能生长。但当受到某致突变物作用时,因菌体 DNA 受到损伤,特定部位基因突变,由缺陷型回复到野生型,在不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