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操守和德之始基.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个体操守和德之始基

古代思想家们认为,爱物不仅在于取物以时,而且在于节用有度。若取物以时而节用无度,则无以“尽物之性”,无以“赞天地之化育”,故大力倡导人们当用之有节,节用有度。意在说明,如果不节制用物,即使财物充足也会导致枯竭;如果能节制用物,即使财物虚弱,也会足够使用。 智在知道,意即知“道”是智的最重要的内容,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知“道”,即仁义之道。仁的主要内容是侍奉父母;义的主要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主要内容是明白并坚守仁义之道,这也就是所谓的“智在知道”。梁启超说:“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儒家智在知道思想与我们现今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是否定智育,我们提倡的是德育与智育二者兼重,缺一不可。 1、智在知道,利人利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语出《老子》第三十三章,意为:识别他人才能品质的可说是智,了解自己的才算高明。无论是自知,还是知人,都是一个智者应有的品格。首先是知人,古贤认为唯有知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善任,才能治家、治国,只有知人之人,才算得上是聪明、智慧人之。其次,是自知。孔子不但主张要知人,而且提倡人要有自知之明。在孔子看来,“使人知己”之人只能称作儒士,“知人”之人可称为儒士中的君子即士君子,而“自知”则是思想道德水平最高的明君子。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必审慎指智者必须深思熟虑以求谨慎。包括谨言和慎行,意在强调言语的恰当和行为的正确。首先是言不妄发。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说智者从不妄发言语。其次是事不轻举。管子主张人当慎思而后行。此外,不可强不知为知,不可强不行为行。不过,古人过分强调谨慎而使人不敢言,不敢行,事事畏首畏尾,是不可取的。见微达变是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们能见于未萌,见微知著。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预测,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以趋利避害。 3、智必审慎,见微达变 知耻即有羞耻心。羞耻心是指人们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也就是“羞恶之心”。先哲认为,恶皆生于无耻,人只有知耻,才能以为非作恶为羞而能“有所不为”,无耻乃是人生的大患。从孔子的“行己有耻”到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知耻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此外,他们还强调,知耻要“耻其所当耻”,不是耻于“恶衣恶食”,而是要耻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不如人等等。他们赋予了知耻以丰富的道德内涵,如耻为大节、行己有耻、守仁行义、辨识荣辱等等。 二、知耻 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有羞耻之心。孟子认为,没有羞恶之心的人,是不能称为真正的人的,具有了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开始。“耻”之于人,是如此重要,那么,于国又如何呢?管子认为,立国有四大纲要,即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治理国家就要使人民懂得礼义廉耻,这样国家的政策法令才能实行,否则,国家就要倾覆。 1、人皆有耻,耻为大节 古人究竟以何为耻?概而言之,“无德”便是耻,不仁不义,无礼无信无智,都会给自身带来耻辱。“行义”则“荣”,“不义”则“辱”,可见,知耻涉及到荣辱观。荣辱观是对人的外在行为所进行的一种道德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经常遇到荣与辱的考验,而要使自己不为外间毁誉所支配和左右,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以知耻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起点,自觉地趋荣避辱,为善去恶,严于律己,谨于守身,按道德规范自我约束。 2、守仁行义,不义则辱 在古代儒家看来,君子是“行己有耻”之人,即君子有羞耻之心且能用羞耻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与君子相反,小人所不耻正是君子之所耻。对个人来说,知耻乃人生第一要事。有耻而后知何谓荣辱、何谓善恶,以至能求荣避辱、为善去恶。对国家与社会来说,教人知耻乃是道德教化的首要任务。人民知耻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成败,民有耻则国兴,民无耻则国衰,因而,养民知耻是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净化社会风气的极重要内容。 3、行已有耻,君子之德 勇,即勇敢,是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孔子认为勇必须符合于礼义。孟子把勇分为三种:凭力气的血气之勇;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他强调的是“舍生取义”的大勇。荀子则区分出“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上勇、中勇、下勇”。他提倡的是“重死持义而不挠”的“士君子之勇”,以及“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的“上勇”。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表达勇的道德品质的概念还有刚、毅等。 第三节 勇毅 力行 一、勇毅 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凡有仁德的人,一定是勇敢的人;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勇敢的人只有具备了仁的品德,才是真正的勇。在中国的道德传统中,一直强调勇敢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行为,统治勇的是义,即所谓“率义之谓勇”。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