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灸防治哮喘技术规范讲稿课件
灸法 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刘建华副教授 一、概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难治、易复发的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以气短、胸闷和咳嗽等为主要症状,因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病情可反复发作,甚至出现喘息和呼吸困难,甚至哮喘持续状态。支气管哮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的疾病,全世界支气管哮喘患者有一亿人,我国达一千万人,哮喘发病率为2.5%~9.0%,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其发病率、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均呈增加趋势,全国五大城市的资料显示,13~14岁学生的哮喘发病率为3~5%,且居于老年期疾病发病率的第二位 《证治汇补》认为“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不喘。因此,哮证病位在肺,发病与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普济方》中曰“背为胸中之府,诸阳受气於胸中而转行于背”。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性疾病,近年来对其本质有新的认识,认为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患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高反应性为其重要特征。IgE是介导这种反应的主要抗体,IgE的生成受多种体液和细胞免疫因素调控,如CD8+、IL-4等。另外,研究表明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与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气道高反应性有显著相关。 迄今为止,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仍然放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首位,主要用于控制急性发作,研究证实,吸入类固醇激素在控制哮喘的症状、减轻发作频率等方面是有效的,但某些副作用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其他平喘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哮喘复发的药物。 由此可见支气管哮喘成为当今人类健康的大敌,积极防治支气管哮喘已成为医学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二、目前针灸治疗方 急性期: 1.邵老方 2.司徒老方 3.中医研究院方 4.眼针 5.其他 缓解期: 三、灸法 灸法,古称灸焫,是一种用火烧灼治病的方法。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云:“灸,灼也,从火灸音。”“焫 ”即烧。《素问·宜法方异论》云:“火艾烧灼,谓之灸焫”。因此,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体表特定部位或腧穴,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针和灸具有不同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南宋 李唐《灸艾图》 《灸艾图》为我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此图描绘走方郎中(即村医)为贫民百姓医治疾病的情形,又称《村医图》。郎中坐在小板凳上,用艾条薰灼患者的背部。患者痛苦之状跃然纸上。亲属扶着他,不使他动弹。小儿怕得躲在大人背后,又不敢看又好奇。另一旁村医的助手正在合药,手里拿着药膏。《灸艾图》作者李晞古,名唐,宋朝河南人。原画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提到灸法,要特别指出东晋时期岭南地区两位著名的灸法大师,葛洪和鲍姑。 岭南灸法大家 妙 手 回 春 虬 隐 山 房 传 医 术 灸法的材料 艾制品 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 回阳固脱 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 直接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间接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艾条灸 实按灸 太乙神针 雷火针 温针灸 温灸器灸 其它灸法 灯火灸(幼科第一捷法) 天灸 1、白芥子灸 2、细辛灸 3、天南星灸 4、蒜泥灸 灸感 施灸时患者的感觉 灸法补泻 《针灸大成》:“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施灸注意事项 施灸顺序 施灸禁忌 灸后处理 施灸顺序 先灸上部,再灸下部。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壮数先少后多 艾炷先小后大 施灸禁忌 实热证、阴虚发热 颜面、五官、大血管部位及关节活动部位 孕妇腹部、腰骶部 过劳、过饥、过饱 灸后处理 皮肤发红灼热 水泡 灸疮 天灸 疗法 一、概念源流 天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1]。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俞穴中,所以又称 “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 “冷灸”。 “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根据“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原理,在三伏天、三九天进行天灸的疗法。现代统称之为“药物发泡灸”。 古人认为天灸对皮肤的刺激要达到一定程度——产生灸疮,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针灸资生经》说:“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泡疮),其病不愈 ”。《小品方》也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二、源流 天灸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战国时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