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灸防治哮喘课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国中医药发(2005)001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2005年度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局直属单位及各有关单位: 2004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申报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现予公布(见附件)。 我局选定其中的九个项目,作为2005年科技成果推广的重点建设项目。这九个项目为:由广东省中医医院发明的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法、中风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明的慢性前列腺炎四型辨证三元综合疗法、王琦男科“抓主线”诊疗系列、由北京薄氏腹针医学研究院发明的薄氏腹针疗法、由北京张吉林正脊医药科技研究所发明的三维正脊技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和望京医院发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系列治疗方案、孙氏颈椎病系列治疗方案、由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发明的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等。 这些项目代表了我局中医药科技成果在项目研究、总结、发展上的突出水平,具有“学得会、用得上、可持续”的特点,对各地医疗机构迅速掌握并运用,以此提高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些项目的对应病症在全国发病率高,患者众多,采用中医特色疗法进行临床治疗,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各地引进这些项目后,通过当地医疗机构对这些科技成果的运用,可以带动区域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使各地对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技术引进,即具有造福人民群众的良好社会效益,也具有盘活基层中医药医疗资源,增加基层医疗机构收入的良好经济效益。 我局决定,将这六个项目向各地区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推广,并委托中国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作为技术推广的组织实施单位。请你们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加强这些项目在各地区的技术引进工作,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力度。 附件:2004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一览表 二00五年年二月三日 获奖情况 一、概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难治、易复发的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以气短、胸闷和咳嗽等为主要症状,因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病情可反复发作,甚至出现喘息和呼吸困难,甚至哮喘持续状态。支气管哮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的疾病,全世界支气管哮喘患者有一亿人,我国达一千多万人,哮喘发病率为2.5%~9.0%,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其发病率、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均呈增加趋势,全国五大城市的资料显示,13~14岁学生的哮喘发病率为3~5%,且居于老年期疾病发病率的第二位 《证治汇补》认为“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不喘。”因此,哮证病位在肺,发病与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普济方》中曰“背为胸中之府,诸阳受气於胸中而转行于背”。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性疾病,近年来对其本质有新的认识,认为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患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高反应性为其重要特征。IgE是介导这种反应的主要抗体,IgE的生成受多种体液和细胞免疫因素调控。另外,研究表明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与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气道高反应性有显著相关。 迄今为止,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仍然放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首位,主要用于控制急性发作,研究证实,吸入类固醇激素在控制哮喘的症状、减轻发作频率等方面是有效的,但某些副作用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其他平喘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哮喘复发的药物。 由此可见支气管哮喘成为当今人类健康的大敌,积极防治支气管哮喘已成为医学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二、灸法 灸法,古称灸焫,是一种用火烧灼治病的方法。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云:“灸,灼也,从火灸音。”“焫 ”即烧。《素问·宜法方异论》云:“火艾烧灼,谓之灸焫”。因此,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体表特定部位或腧穴,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针和灸具有不同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南宋 李唐《灸艾图》 《灸艾图》为我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此图描绘走方郎中(即村医)为贫民百姓医治疾病的情形,又称《村医图》。郎中坐在小板凳上,用艾条薰灼患者的背部。患者痛苦之状跃然纸上。亲属扶着他,不使他动弹。小儿怕得躲在大人背后,又不敢看又好奇。另一旁村医的助手正在合药,手里拿着药膏。《灸艾图》作者李晞古,名唐,宋朝河南人。原画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提到灸法,要特别指出东晋时期岭南地区两位著名的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ocx
- 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doc
- 第04讲 阅读理解之应用文(讲义)-2024年中考英语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VIP
- 北京市西城区2025届高三语文统一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VIP
- DBJ61T 180-2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docx
- 2024年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PILZ 小型安全PLC PNOZ mB0 可编程控制器.pdf
- 华为RTN 380AX 产品描述.pdf VIP
- 西北工业大学理论力学课本及习题集答案【精选】.doc
- 软件试用协议书6篇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