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毒学件第一章 导论(2013-2-23).doc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物病毒学件第一章 导论(2013-2-23)

动 物 病 毒 学 Koch 柯赫法则(研究微生物的准则) 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 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培养物 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要点 微生物类型 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 二等分裂繁殖 核酸类型 有无自己的核糖体 是否含有胞壁酸 敏感性 制霉菌素 抗生素 干扰素 真菌 + + D+R + + + - - 细菌 + + D+R + + - + - 螺旋体 -或+ + D+R + + - + - 支原体 + + D+R + - - + - 立克次体 - + D+R + + - + - 衣原体 - + D+R + + - + + 病毒 - 复制 D或R - - - - + 病毒的起源 病毒是原始生物物种的后裔,是一种细胞前的原始生命形式 病毒是细胞内寄生性微生物退行进化的产物 病毒来源于细胞的遗传物质 病毒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研究内容 病毒的形态结构、理化性质、起源进化、分类命名、遗传变异 病毒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病毒在生物学、医学、农林牧业、环保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目的意义 控制各种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病毒能引起人类、家畜和作物很多危害性疾病 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利用病毒作为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活载体疫苗或制备亚单位疫苗等。 推动了现代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思 考 题 1、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与其它微生物的本质区别)? 2、病毒的定义? 3、有关病毒起源的假说? 4、了解病毒学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及其贡献? 5、病毒学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是什么? 病毒体的性质 病毒蛋白质的功能 构成病毒衣壳和囊膜的重要成分 保护病毒核酸 参与病毒的吸附与侵入过程,决定病毒对宿主和组织的嗜性 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能刺激机体对相应病毒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构成病毒的血凝素,使病毒具备血凝特性 构成病毒的酶类,如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RNA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的RNA聚合酶,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等。 参与病毒复制过程的酶的来源 1、宿主细胞的酶或经病毒诱导修饰了的宿主细胞酶 2、病毒的一些非结构蛋白(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依赖于RNA的RNA多聚酶) 3、存在于病毒体中的酶: 参与病毒的侵入、释放过程:溶菌酶、神经氨酸酶 参与病毒的大分子合成的酶:逆转录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修饰酶 病毒的脂类的特性 来自于宿主细胞,具有宿主细胞的特性 主要存在于包膜中,是构成病毒包膜脂质双层不可缺少的部分 与病毒的吸附、侵入和释放过程有关 病毒的碳水化合物的特性(戊糖以外的糖类) 来自宿主细胞 主要存在于包膜中:糖蛋白、糖脂 噬菌体DNA的嘧啶上附着有葡萄糖残基 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的刺突也是由糖蛋白所构成 糖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Ab 理化因子对病毒的作用 保护作用:有益于病毒的生存 诱变作用:造成病毒某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灭活作用:使病毒活性丧失 物理因子 作用机制: 使病毒蛋白质,特别是病毒的表面蛋白质变性。 核酸对热的抵抗力较强。 影响因素: 蛋白质、钙、镁——降低病毒对热的敏感性 蛋白酶、核酸酶——增强病毒对热的敏感性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中的X射线和γ射线作用于其它物质后产生次级电子,次级电子再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作用于病毒核酸(DNA或RNA)而使病毒失活。 紫外线 机制: 使嘧啶碱基之间形成二聚体 DNA:TT、CT、CC RNA:UU 核酸链断裂 分子内或分子间交联 核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交联 核酸不能复制和转录,从而导致病毒的灭活,但病毒蛋白质的免疫原性仍保持。 反转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很难被紫外线杀灭 超声波(20kHz的声波) 主要以强烈振荡作用对病毒、其它微生物以及细胞呈现杀灭或破坏作用。 病毒学中的应用:破碎细胞,释放病毒粒子 pH FMDV:在pH6.0-6.5和pH8.0-9.0均迅速灭活 鼻病毒:pH5.3 迅速灭活 呼肠孤病毒:pH5.3 稳定 肠道病毒:pH2.2 在24h内保持感染性 披膜病毒:pH8.0以上 稳定 甲醛和戊二醛 机制: 1、与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的胺基结合 2、与蛋白质的胺基结合 3、对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都有破坏作用,但首先是作用于病毒的核酸 应用:用于灭活病毒生产疫苗 浓度:0.05-0.2%(福尔马林) 戊二醛对病毒的作用与甲醛相似,但灭活作用更强,常用于实验室污染器材消毒。 烷化剂 机制:烷化剂上的活性烷基使蛋白质分子上游离的-COOH、-NH2、-SH、-OH和核酸分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