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SCT对小肠间质瘤诊断价值
MSCT对小肠间质瘤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MSCT对小肠间质瘤的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患者的MSCT表现特点。 结果 在本组18例病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5~73岁,平均45岁;发生在十二指肠8例,空肠6 例,回肠4例,其中良性及低度侵袭性10例,中度及高度侵袭性8例。 结论 MSCT对小肠间质瘤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MGIST);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73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6-0076-02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属于消化道叶间性肿瘤,由Mazur和Clurk[1]提出并命名。该病起病隐匿,临床上无明显特异性,所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发现及争取手术治疗尤为重要,多层螺旋CT能够早期发现并可以对恶性间质瘤进行分期。中国胃肠道专家组讨论制定的2008年版《中国胃肠道间质肿瘤诊断治疗共识》[2]不再沿用原来间质肿瘤的良性、潜在恶性、恶性三分法,而是改为危险度分级法对原发间质肿瘤进行病理评价。收集我院1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MSCT表现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小肠间质瘤的CT征象,提高MSCT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的住院手术患者,有较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扫描,术后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进行确诊。在本组18例病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5~73岁,平均4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及包块,7例无任何临床症状。
1.2 MSCT检查方法
患者空腹至少8 h,于检查前2 h内分次口服温开水或2%泛影葡胺800~1 200 mL,以充盈小肠,设备为GE64排CT,扫描层厚5~8 mm,螺距1.5~1。1例仅行平扫,17例行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
1.3 影像数据分析
由2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各自独立阅片,对照临床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总结病变的CT表现,记录每个患者病灶的大小、边界、所在部位及与邻近组织关系,初步判断肿瘤是否为小肠来源。除此之外,还要根据病灶的形态密度、强化方式、相邻器官受压受侵及是否有脏器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判断其良恶性。
2 结果
MSCT表现:(1)CT平扫表现:在18个病例中,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1例,分叶状4例;肿瘤呈均匀软组织密度18例,密度呈不均匀者有8例,全部为恶性,其中2例出现高密度出血,6例显示积气或气液平面(封三图2);在收集18个病例中,有9例为潜在恶性及高度恶性,其中8例直径5 cm,呈不均匀密度,可见其发生淋巴结转移。(2)CT增强表现:轻中度均匀强化6例,CT值增加值为△14~△22 Hu,均为动脉期最高(封三图2);不均匀明显强化9例,且动脉期与静脉期强化程度形似,瘤体内见不同范围、形态的坏死、囊变区,实质部分CT值增加值为△30~△53 Hu。恶性中,4例动脉期出现点线状紊乱类血管影(封三图3),多数边缘模糊;有3例呈现腔内生长,在小肠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封三图4),2例出现气体影。
3 讨论
3.1 小肠间质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Meittinen等[3]报道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约为(1~2)/10万,发病中位年龄约55岁,男性多于女性或男女比例相差不大,肿瘤最多发生于胃(60%~70%),其次是小肠(20%~30%),少数在直肠、结肠和食管。小肠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并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在免疫表型上,小肠间质瘤可表达CD117及CD34,是小肠间质瘤特征的病理表现[4]。
3.2 小肠间质瘤MSCT表现特征
由于小肠间质瘤起病隐匿,临床上无明显特异性,对于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目前主要依靠MSCT检查[5-7]。本组MSCT资料显示,小肠间质瘤形态多较规则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现分叶状,良性者肿瘤直径均5 cm,但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相对轻微。其内多会出现坏死及出血,密度多呈不均匀性,可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坏死、囊变区。肿瘤直径5 cm,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呈现不均匀强化,其内出现囊变、坏死,在恶性间质瘤中更易出现,此外,肿瘤呈现不规则轮廓,出现肝脏和腹膜转移也是恶性间质瘤的特点。
我们认为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根据CT表现及临床症状,可以考虑有小肠间质瘤的可能性,缩小诊断范围,小肠间质瘤CT表现是非特异性的,但主要与小肠淋巴瘤、小肠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