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语文版八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doc
第一单元
思忆亲人的愧与悔
问题情境
记叙亲人,特别是记叙父母的文章中,大体包含三个内容:
第一是“感人事迹”,所记之事不管关涉国家、民族、社会、战争、和平,还是关涉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般都有难能可贵、感人至深、甚至饱含血泪的特别之处。
第二是“高度评价”。一般要对亲人的为人、处事、思想、品格等作出正面的高度的评价。
第三是“深刻影响”,介绍亲人的言行、品格等对“我”所产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以上三个内容在朱自清的《背影》和季羡林《永久的悔》中都没有什么表现。
季羡林小少离家在外求学,对自己的母亲更是没有什么记忆,自然写不出母亲的感人事迹,也不会有高度评价。朱自清的《背影》所记叙的最感人之事只能算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但这难度并不大,仅仅是“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会费事些”,此事于我们见惯的包含血泪的亲情故事相比,实属平常之事。《背影》对父亲的最高评价仅仅是“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通篇没有对父亲的人品、道德有正面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溢美之词,而且,作者朱自清也完全没有介绍父亲的言行举止对“我”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没有“我”在父亲身上学习过什么之类的表述。
但是,这两篇文章却深深打动了我们,越品味,越有感触,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当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们?
探究学习
一. 参考课文和以下材料,说说朱自清和他父亲的关系是否一贯其乐融融?作者写《背影》时是在怎样的心态?
材料:1.父亲原是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后来被解除了职务,两手空空,没有积蓄。到处奔波找事做。“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已。情郁于中,自然有发之于外,家庭碎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材料2. 朱自清在《背影》发表了22年后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父亲有两年和儿子未曾见面,终于给关系尚僵的儿子去了封信,别的未曾多说,就径直谈到自己的死……”
材料3. 《背影》是回忆性散文,写《背影》时与“买橘子的背影”故事相隔了八年。
答:
”,
二.探究作者是如何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的。
1.写出作者并不理解和不尊敬父亲的情绪和心里活动:
2.作者谴责自己的语句:
3.文中几处叙说自己的悔恨情绪,悔深是因为情切。为什么这样说?
三.如果说,朱自清对父亲的愧疚还有时间弥补的话,那么,对“子欲养儿亲不待”的季羡林来说,愧疚就成了永远的悔,永远的痛。下面是季羡林在极度悲痛中为母亲写的挽联:
一别竞八年,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天寒否?
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
注释:①倚闾:靠着门 ②曷:同“何”
1.挽联的上联,写的人是 ,下联写的人是 。
2.挽联的内容,《永久的悔》文中也有比较集中的书写。请把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①与“倚闾怅望”相应的句子是:
②与“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相应的句子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1(语文版八上).doc
-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2(语文版八上).doc
-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都市精灵》同步练习1(苏教版八上).doc
-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2课都市精灵》同步练习2(苏教版八上).doc
-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3课幽径悲剧》同步练习1(苏教版八上).doc
-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3课幽径悲剧》同步练习2(苏教版八上).doc
-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3课游恒山记》同步练习1(语文版八上).doc
-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3课游恒山记》同步练习2(语文版八上).doc
-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4课明天不封阳台》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doc
- 八年级语文测试习题:第24课木兰诗》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八上).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