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伦理道德思想
《孟子》导读 一.《孟子》的成书时间及作者 二.《孟子》的结构及列入经书的时间 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四.历代《孟子》研究概况 五.经典章节 六.参考书目 孟子其人 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邹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 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一)天道观 (二)性善论 (三)伦理道德思想 (一).天道观 天道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性善论、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哲学依据。 通过对《孟子》一书中孟子关于“天”的论述的梳理和概括,我们认为,孟子所说的“天”有四种意义: 1.有意志的主宰之天 孟子默认在人世之外存在着上帝和神。 “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万章上》) 此句中的“神”,就是指有人格的主宰世界的天神。并且认为是上天降生了人,他援引《尚书》、《诗经》之语说,“天降下民”、“天生蒸民”,既然天降生了人,那么天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人世有主宰作用。孟子认为帝位的传承就是由天决定的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万章上》)。 一个人遭受心志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身心之空乏,所作所为遭到“拂乱”,实际是上天对将承担重任者的磨练和淬砺,意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虽然孟子肯定天对人世间有主宰作用,但他又援引《尚书·太甲》之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并且进一步指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公孙丑上》) 2.命运之天 所谓命运之天,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含义。指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之势,是存在于人力之外的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异己力量。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万章上》)。 孟子认为命运之天左右决定着天下的治乱。孟子认为每“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起而平治天下,“其间必有名世者”辅佐“王者”;但从周武王至今已“七百有余岁矣”,论时间、论时势,该当是“王者”、“名世者”兴起平治天下之时。然而时势动荡不定,百姓陷于水火,自己的仁政主张不为世所用,究其原因,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公孙丑下》),如天“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 孟子把个人在政治上的不遇也归之于天。“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梁惠王下》) “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下》)。 孟子还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离娄上》)归之于命运之天。在“有道”的社会,“大德”之人役使“小德”之人,“大贤”役使“小贤”;在“无道”的社会,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支配,弱者为强者所役使,都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及的必然之势所决定的。“天下有道”,政治清明,尊德尚贤,大德和大贤因其德高贤明,故能役使小德小贤;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道德沦丧,推崇强权和武力,力大者、势强者因其力大、势强取得役使小者、强者的地位。“有道”和“无道”,德、贤、强、力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莫之为而为者”之天。对此意义之天,孟子主张应审时度势、通权达变,在具体行为上要“顺天”而行,他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上》)反对任意妄为,逆天而行。在主观态度上,要“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还提出了与此意义的天有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命”。他说:“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即人力未曾招致而结果如此,就是“命”。孟子所说的“命”实质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异己力量。 3.道德、义理之天 在孟子的天道观中,更强调道德、义理之天。孟子认为天具有道德属性。“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告子上》)“夫仁,天之尊爵也。”(《公孙丑上》)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离娄上》) 孟子把天道德化,并把天看成为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体。 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的道德意识来源于天。他援引《诗经》之语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人们的内心规范就是其生而具有的善性,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即是人之本质所在,经过扩充、完善即为仁义礼智四德。 孟子认为人们只要在主观认识上“尽心”、“知性”就可以“知天”,在道德实践上“存心”、“养性”就可以“事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