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

第七分册 中国历史专题 孔孟之道:见资料 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武帝强盛:中央集权巩固;经济繁盛;开拓边疆。 2)概念: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 称为“经学”。 措施:1设“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定“五经”2在长安 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3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 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 方意识形态。 影响:1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通经致用成为文 人学士的普遍要求2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朱熹的理学:1)背景:稳定发展,文官体制,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科技发达 2)概念:两宋儒学者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 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内容:1核心是天理论,关键仍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2天理既是宇 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 3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 灭人欲”。 实质: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 评价:(积极)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意识、强调力行 (消极)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利轻义、重礼轻法 王守仁的“致良知”: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辐射东亚:1)定义: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2)过程:儒家思想约于公元前3世纪传入越南,约于1世纪前后传入朝鲜 3)影响: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对制 度建设,社会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了“~”的主张 内容:要求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 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评价: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 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进化论的输入:除了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康、梁等人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1897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主旨。以进化论为理论依据,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深刻阐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却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有力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三民主义: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改而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进而又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德先生”与“赛先生”:1)背景:1政治方面: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2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3思想方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 2)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 3)内容: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 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 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 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 旧礼教,大力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 广大青年探求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西文化论战:1)背景:《新青年》问世后,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陆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 2)过程: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 量输入,完全斥拒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 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东西文化“化合”说,梁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