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班化教学案例分析
小班化教学案例分析
孙旭强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一课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四年级共有20人。其中男生13名,女生7名。其中学优生主要有:李姝妍、王新琪等10名同学,他们聪明活泼,乐观好动,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中等生有:于超、王海莹等7名同学,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浮躁,上课思考滞后跟不上班级的其他同学,学习方法使用不当。而学困生的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像宋抒杭、王欣宇、魏明媛等三位同学在学习上畏惧困难,运用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不好,致使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学习基础薄弱,成绩不理想。
三、分层教学目标:
针对本班学生的学情情况,特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优等生目标:
1.掌握规定字词,会读会书写;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部分。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激发探索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中等生目标:
完成上述目标的1、2两部分,在此基础上理解第三目标。
●学困生目标:
重点完成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其理解其他目标。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2.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3.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4.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5.播放有关颐和园简介的资料。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
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四、巩固字词
1.以小组互读的形式,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确。
2.以小组听写的形式,准确掌握本课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按照作者游览顺序的脚步,回顾颐和园的几处景点。
2.师相应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是如何将这几处美景写具体的,这几处美景给你感受最深的是那处?
▲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2.全体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处美景,议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小组自主学习探究:
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以分层教学目标为基础开展自主
学习:
(优等生要按照目标要求积极主动完成任务。
(在此基础上引导中等生参与其中,帮助他们明确学法,运用感受体会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