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碱”词源探究及现代学理浅析.docVIP

“酥碱”词源探究及现代学理浅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酥碱”词源探究及现代学理浅析

“酥碱”词源探究及现代学理浅析 摘 要:传统文物术语许多都是历史上的匠作用语,带有较强的民俗特征,与现代科学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文章以“酥碱”为例,通过对其现象、词语起源、概念内涵和术语定义进行寻绎,从语法学、化学、术语学等多方面对“酥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关键词:文物术语,酥碱,碱,盐中图分类号:N04;TU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47-03Exploration of Etymology and Modern Theory for the Term “sujian”HE LiuAbstract:In China, many traditional terms of cultural relic come from workers words, and some of them obviously have folk characteristics and conflict with modern science in some extent. Based on analysis in grammar, chemistry, terminology, etc., this article uses the term “sujia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its phenomenon, concept, definition, origin.Keywords: cultural relic term, sujian, alkali, salt文物行业是古老的文化和物质遗存与现代科技保??相互交叉作用的独特行业,这样就必然导致其应用的语言中古语和现代语掺杂,同时存在传统观念和现代科学思想的冲突。在文物术语实际工作中,面对的传统术语许多都是历史上的匠作用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术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而导致意义的偏差,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术语“酥碱”就是突出的一例。一 “酥碱”现象和术语定义“酥碱”是一个传统文物病害术语,广泛应用于文物领域的古建筑、壁画、石窟以及土遗址等专业范围,它描述的是一种常见的文物病害,突出的现象就是构成文物组成结构的物质变得疏松崩解,如故宫城墙砖的酥解剥落崩坍、壁画地仗的酥解粉化、土遗址夯土结构酥解等。其病理原因是由于毛细水和潮湿气体的作用,可溶性盐在文物结构物质内部随潮湿而迁移,同时可溶性盐随湿度的高低从固相到液相不断地来回变换,导致文物结构物质内部疏松崩解,严重的会引起文物组成部分的剥落崩塌。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 0001—2007《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中给出的术语定义是:“酥碱:壁画地仗中的可溶盐,随环境湿度变化而溶解、结晶,所产生的膨胀、收缩反复作用使壁画地仗结构破坏而产生的疏松状态。”[1]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文物术语是“酥碱”,其中用的是“碱”字,而定义中给出的是可溶盐的作用,说的是“盐”,字面义与内容不一致,不符合术语学原则的要求,这种现象在传统文物术语中有一定的表现,要搞清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文字和历史中寻找根源。二 “酥碱”词源分析碱,繁体字为“鹼”,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鹼,鹵也。”经过现代化学分析可知卤水的主要成分实际是多种盐组成,但古人认识有限,无法细致区分碱和盐。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找不到“盐”字,只有“卤”字,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2],提到了盐和卤的关系。“盐”的最早解释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鹽,鹹也,从卤监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3]自然形成的称为“卤”,经过人为加工的称为“盐”,就更清楚地揭示了盐和卤的关系。从字形来看,碱、盐都从卤,与卤之义密切相关,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人们对碱和盐不加区分。许慎《说文解字》“盐,咸也”[4],盐在中国传统认知上只有食盐一个意思,起咸味的作用。而卤水味道中的苦涩,恰恰是中国传统对碱的认识。青海湖地区就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5]的传统,所以历史上把卤水中析出的除盐以外的结晶一般传统上都称为碱,其主要成分应是碳酸钠,就是俗称的纯碱或碱面。在民间,碱的认识还有更加宽泛的意义,对人们出汗在衣服上留下白色污痕称为“汗碱”,对土壤、石头、墙壁等表面析出白色晶体的现象统称为“泛碱”。这里所谓的碱成分就较为复杂,汗液中主要是氯化钠,土壤中以碳酸钠为主,石头表面可能是碳酸钙或硅酸盐之类,墙壁泛出的大多是碳酸盐或硝酸盐。因此,中国传统意义的碱与现代化学中说的碱物质完全不同,传统意义的碱以现代化学观点来看,基本上属于盐类,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观念上的碱和盐与现代化学科学知识中的碱和盐之间的矛盾。中国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碱(此处指纯碱也就是碳酸钠)的使用,如日常应用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