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_4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溶血性贫血_4课件

血管内溶血的证据 血浆游离Hb 血清结合珠蛋白 含铁血黄素尿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我国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研究40年的 回顾和展望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年第21卷第4期 杜传书   关键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缺乏症 蚕豆病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研究,从首批蚕豆病病例报告算起,足足研究了40年。   G6PD缺乏症的研究还得从蚕豆病的发现谈起。 自1952年四川杜顺德报告12例蚕豆病后,我国西南和华南各地相继有蚕豆病的病例报告。系统的研究源于广东东部地区出现蚕豆病的爆发流行,月内有上千人罹患此病。在四川简阳地区也发现较多病例。 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成绩是摸清了蚕豆病的发病和流行规律;提出并证实蚕豆花粉不能致病;探讨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将病死率从8%降低到1%左右。1956年Beulter等发现伯氨喹啉的溶血原因是红细胞中G6PD的缺乏。1958年国外已证实,蚕豆病也因此酶缺乏所致。我们在60年代初也证实了我国的蚕豆病病因是此酶的遗传性缺乏。从此,蚕豆病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知道,红细胞G6PD缺乏是引起蚕豆病、伯氨喹啉类药物性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某些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溶血和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遗传基础。上述结论在我国的许多报告中也得到证实。 在建立了微量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Hb-RT)的基础上,进行了地区性G6PD缺乏症基因频率调查和流行地区筛查,提出了综合性预防措施,取得了地区发病率降低约50%的效果。 60年代初,国外发现此酶存在不同的变异型。1967年WHO制定了根据酶活性和酶动力学鉴定G6PD酶变异型的统一方案。我们在经费、设备和人员都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首例苗族白沙型的鉴定。此后,我们还与有关单位合作鉴定了我国首报的20种变异型。 80年代起,G6PD的研究进入跨地区的大协作,由此基本摸清了我国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即①基因频率为0.0000~0.4483,最高的基因频率发现于海南一个苗族半隔离群;②分布呈“南高北低”的趋势,长江以北除河南省外,最近天津又报告了一批病例,但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祖籍在南方,相信北方各省还可能有类似散发病例出现;③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基因频率有明显差别,而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反而差异不大。这些研究为继后制定预防工作的重点提供了基础资料。 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早已提示,本病按X连锁不完全显性方式遗传。后来将G6PD基因定位于Xq28。1986年国外的3个实验室克隆了G6PD的cDNA并获得了cDNA顺序。1991年美籍华人Ellson发表了此基因全序列,最后确定了G6PD基因全长约20kb,由13个外显子组成, 编码515个氨基酸,起始密码子位于第2外显子。从此,G6PD研究进入了基因水平。大量文献从生化变异型转向基因突变型报道,从分子水平揭露了G6PD缺乏症的实质。迄今报道的突变型已有126种。 我们与台湾学者合作,在Ellson的帮助下,于1992年首先报道了中国人常见的G1388A和G1376T突变。后来国内外相继发现了中国人的15种突变型,它们是:C1387T、G1381A、G1360T、C1024T、C1004T、G871A、A835T、A835G、 c592T、C519T、T517C、A493G、G487A、G392T和A95G。 根据我们对广东、云南、贵州的傣、壮、瑶、景颇、苗、纳西、仡佬、彝、白、哈尼、水、布依等少数民族的G6PD基因突变型的检测以及海南对黎族的调查和我国港台地区、海外华裔的报道,都证明G1388A和G1376T是中华民族的两种特有的和主要的G6PD突变型。从而从分子进化水平证明中华民族的统一起源,也为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从酶方法学来看,我国先后引进、改进和建立了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包括MHb-RT、MHb-RT微量组化洗脱法、谷胱甘肽稳定性试验、荧光斑点法、硝基四氮唑蓝定性和定量法、快速分光光度法等。现在建议推广的G6PD/6PG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比值法,方法简便,能检出约70%的杂合子,具有明显的优点。 此外,根据WHO推荐改进的酶动力学检测方法也已经推广应用。除G6PD缺乏外,尚有20多种红细胞酶缺乏或过多可以诱发溶血,其中23种酶和谷胱甘肽(GSH)检测法也已在我国建立,这对鉴别各种不同病因的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起了重要作用。 从临床角度,目前本病对人类健康最有威胁的表现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