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高分高浓度聚合物的几点认识(gif)
聚合物浓度 2500mg/L 聚合物浓度 2000mg/L 聚合物浓度 1000mg/L 水驱 0 33 66 99 132 165 198 0 33 66 99 132 165 198 0 33 66 99 132 165 198 0 33 66 99 132 165 198 0 33 66 99 132 165 198 0 33 66 99 132 165 198 0 33 66 99 132 165 198 0 33 66 99 132 165 198 聚合物浓度越高,聚合物溶液形成油墙的能力越强 水驱和聚合物驱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 (注聚0.26PV) 中区西部PO观2井含水饱和度变化(离注入井40m) 0.453 0.389 0.307 0.421 全井 0.419 0.381 0.269 0.310 葡Ⅰ2-3 0.487 0.467 0.307 0.543 葡Ⅰ2 0.682 0.383 0.379 0.618 葡Ⅰ1-2 1992年1月 1991年9月 1991年2月 1990年7月 测试日期 注聚后,含水饱和度有一个下降过程,即油有一个富集过程。注聚前含水饱和度为0.421,注聚后降到0.307,然后再逐渐上升,明确显示了油墙的形成过程 3、矿场试验观察 dznet=1.2m k=53.16mD dznet=1.2m k=119.16mD dznet=1.2m k=189.06mD dznet=1.2m k=273.27mD dznet=1.2m k=380.49mD dznet=1.2m k=524.40mD dznet=1.2m k=731.05mD dznet=1.2m k=1060.49mD dznet=1.2m k=1703.16mD dznet=1.2m k=4965.75mD 转注时机计算条件 地质模型: 五点法井网1/4井组,注采井距250m,纵向上10个层,变异系数0.72 注入方式: 含水90%注聚,注入速度0.19PV/a,聚合物总用量1210mg/L?PV (二)浓度越高转注高浓度时机越早,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 早期转注:直接注入浓度分别为1500、2000和2500mg/L的聚合物溶液 中期转注:注入浓度为1000mg/L的聚合物溶液0.32PV后,转注浓度分别为1500、2000和2500mg/L的聚合物溶液 后期转注:注入浓度为1000mg/L的聚合物溶液0.64PV后,转注浓度分别为1500、2000和2500mg/L的聚合物溶液 (三)河道砂发育厚度大且连通状况好的油层适合高分高浓度聚驱 Z72-CSP51 Z80-SP54 河道砂发育100%,与周围油井一类连通占63.0%。此井注入压力最低10.5MPa。能够实现高分高浓度聚合物连续注入 Z72-P49 800mD 17m 19.7m 渗透率 有效 砂岩 Z72-P49 Z72-CSP51 Z80-SP54 河道砂发育,但多向连通比例低,连通类型以三类连通为主,不能实现高浓度聚合物的连续注入 此井河道砂钻遇60%,但与周围油井一类连通率较低仅为40%,目前注入困难,控制注聚 393mD 8.8m 10.2m 渗透率 有效 砂岩 南一区东块1#站砂体连通栅状图 南一区东块1#站砂体连通栅状图 Z72-P49 Z72-CSP51 Z80-SP54 河道砂不发育,尽管薄差层多向连通比例高,连通类型以一类连通为主,仍不能实现高浓度聚合物的连续注入 此井河道砂钻遇35%,与周围油井一类连通率为50%,目前注入困难,控制注聚 567mD 6.6m 8.5m 渗透率 有效 砂岩 分子量1700-1300万 浓度1000mg/L 通过层系组合、井网井距和注入方式的优化以及最及时有效的跟踪调整,提高聚驱油层动用程度,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在保证注采平衡和注聚压力不超过油层破裂压力的前提下,注入分子量相对较大、浓度相对较高的聚合物,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实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1、基本思路 (五)方案优化设计 ◆层系组合 ◆井网井距 聚合物分子量 ◆注入参数 注入浓度 聚合物用量 注入速度 ◆注入方式 ◆配注方案 ◆综合调整措施 2、基本要素 注入浓度的确定:根据每口注入井允许聚合物注入的压力增值确定聚合物合理注入浓度 不同渗透率条件下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压力的影响 (注采井距175m,中分聚合物、注入强度6m3/d.m) 化学驱 水 驱 化学驱 μP /μO≥ k1/k2 μ w μ O k1 k2 水 μP /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