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才kampfumanerkennung为承认而斗争ppt课件.ppt

王凤才kampfumanerkennung为承认而斗争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凤才kampfumanerkennung为承认而斗争ppt课件

3、阐发承认与再分配、承认与正义、承认与道德的关系,提 出一元道德为基础的多元正义构想,并试图建构正义与关怀为 核心的“政治伦理学” 霍耐特正义理论三个核心命题: ① 从多元的社会正义构想出发是正确的 ② 社会承认关系质量应该构成为社会正义构想的立足点 ③ 社会理论命题,而非道德心理学被描述为获得社会正义规定 性的关键 ① 强调“后现代伦理学与话语伦理学基本一致”,这就成为 霍耐特政治伦理学的立足点。 ② 论证“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存在相互包容关系”,这就成 为霍耐特政治伦理学的核心。 ③ 断定“承认道德介于康德传统与亚里士多德传统之间”, 这就成为霍耐特政治伦理学的定位。 ④ 断言“形式伦理是人格完整的主体间性条件”,这就成为 霍耐特政治伦理学的目标。 四、霍耐特的历史地位 1、霍耐特在批判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 (1)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嫡传弟子;法 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现任所长;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 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关键人物 (2)最终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对批判理论 第三期发展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3)标志着批判理论必威体育精装版发展阶段,使政治道德哲学(政治 伦理学)成为批判理论必威体育精装版发展趋势 (4)表明已经进入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语境之中 (5)意味着法兰克福学派从“批判理论”转向“后批判理论” 2、霍耐特承认理论面临的问题 (1)如何处理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关系? (2)如何处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关系? (3)如何处理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关系? 尽管霍耐特徘徊于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现实主义与理想 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但最终从前者走向了后者 因此,与其称霍耐特为批判理论家,倒不如称为后批判理论 家;与其将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称为批判理论, 倒不如称为后批判理论。 结语:批判理论三期发展 1、批判理论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 判(“早期批判理论”) ① 确立社会哲学研究方向,确定批判理论基本纲领 ② 系统阐发否定辩证法,试图为早期批判理论奠定规范基础 ③ 全方位批判现代工业文明,使批判理论系统化并加运用 2、以前期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批判理论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 与现代性批判(“新批判理论”) ① 历史唯物主义重构,早期批判理论反思 ② 创立交往合理性理论,重建批判理论规范基础 ③ 现代性话语批判与重建 ④ 揭示现代文明危机根源,寻找通往未来文明之路 ⑤ 批判理论个案研究和现实问题解决 3、以后期哈贝马斯、霍耐特、维尔默、奥菲为代表的批判理论第三期发 展实现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 论”) ①后期哈贝马斯的Diskursethik;Theorie der deliberativePolitik,开启了 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 ② 维尔默政治伦理学、奥菲福利国家危机理论,推进了批判理论的“政 治伦理转向” ③ 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 治伦理转 向”最终完成 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 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 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 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 从“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 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 (1950—) 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 (1924-1933) ????????????????????????????????????????????????????????????????????????????????????? Das zerst?rte Institutsgeb?ude in Frankfurt um 1945 Das neue Institutsgeb?ude (1950) R?umung des Instituts(1969) Die Teilnehmer(innen) der “Marxistischen Arbeitswoche”(1923) Friedrich Pollock (oben, 2. v.l.) Georg Lukács (oben, 4. v.l.) Felix Weil (oben, 2. v.r.) Karl August Wittvogel (unten, 1. v.l.) Rose Wittvogel (unten, 2. v.l.) Christiane Sorge (unten, 4. v.l.) Karl Korsch (unten, 5. v.l.) Carl Grünberg(1861—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