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微作品——别人家的孩子.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微作品——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前几天一个邻居带着7岁的女儿和我聊天。她说:“我这个女儿啊,懒得要命,上二年级了,都不自觉写作业。你看咱街道的萌萌,又聪明又听话,写作业都不用爸爸妈妈看着的。”我看着她身边那个尴尬又无助的女儿,笑着说:“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说不定你孩子还渴望别人家的妈呢。”我就是听不得妈妈这样比较自己的孩子,会生气,会替孩子难堪。我生于70年代,在农村长大。自小体弱胆子小,怕蚯蚓,怕蚂蝗,怕毛毛虫。。。。并且极不善做农活。在我那个勤劳又一身力气的妈妈眼里,真是一无是处。记得大约7、8岁时,我站在灶台上,满身的汗,边用力搅动那一大锅粥边擦眼泪,身边是严厉的妈妈在骂:“小花比你小一个月,都会煮饭了,你还要我帮忙,真是蠢!还有脸哭!”去割稻谷,我割伤了小指,鲜血直流,疼得发抖,不敢哭,因为看不见妈妈心疼,只有一脸的愤怒和满嘴的指责。从记事起到15岁,妈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谁谁谁都会干什么了,你什么都做不好,你真是最差的小孩。我常常感觉自己真是整个村子最不堪的,样样都不如人。为什么是到15岁呢?从小,妈妈不能接受我任何负面的情绪,不许哭,不许反驳大人的话,不许对大人发脾气,不许生气不回应大人……种种规矩,我委屈、难过,都憋在心里,渐渐化成对妈妈的愤怒,在我15岁的时候,爆发了。又一次在餐桌上,我妈妈说起“别人家的小孩如何如何好”,我站起来,放下碗,咬牙切齿地对妈妈说:“不要再拿我和别人比,我也很痛苦自己为什么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为什么是你的孩子?如果可以选择,我不会做你的孩子!”妈妈被我激烈的态度吓到了吧,她还说不出一句话,我就转身,饿着肚子,哭着回到了学校。妈妈并没有就此反思或改变,在半年的时间里,她骂我没有良心,向亲朋好友控诉我的叛逆,甚至想动手打我。庆幸的是,面对我的反抗,爸爸选择了默默的包容。他在妈妈情绪失控时制止她;在她赶我出家门时牵我回家;在她不许我吃饭时带我出去吃饭。如果没有爸爸,也许我当时就已经辍学,带着怨恨、自卑、羞愧和痛楚离开家,这一身的包袱,不知道我要背到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我是否能够背得起,放得下。从小,这个考试从来只考第一不会考第二名的女儿,都是我爸爸的骄傲。只是如同全中国大多数的男人一样,在妻子管教孩子的时候,选择沉默。但在我和妈妈剑拔弩张的关系里,他费了很大的心力去平复和粘合。整整一年,我没有和妈妈说一句话。而妈妈,也终于肯在我倔强的沉默面前平静下来,试着改变和我说话的方式。长大后的我,自卑又极度自尊,敏感又非常脆弱。别人稍微不够热情我就立即躲开,深怕被人嫌弃。不管是交友还是恋爱,都束手束脚,一再碰壁。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和人际关系的好坏成正向关联,我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考验中屡屡“不及格”,吃尽苦头。直到我开始关注、学习心理学,学着去“看见”、“了解”、“接纳”和“自我成长”,我才开始收起满身锋芒,变得柔软,变得更能体谅和包容他人。中国的妈妈,实在太喜欢比较孩子,而且是“以己之短,比彼之长”,非得把自己的孩子比得一无是处,却不知在这样不公平的比较中,伤透孩子的心。母子关系是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模板,妈妈的“无条件接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并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没得到妈妈“无条件接纳”的孩子,往往终生都在苦苦挣扎,寻求得到肯定。前几天我给孩子读绘本《宝贝,就是这样爱你》,当读到“我爱你开心的样子,也爱你难过的样子;我爱你乖乖安静的样子,也爱你发脾气的样子……”,眼前一片模糊。是的,我爱你宝贝,就是这样爱你,爱这样的你,不是任何“别人家的孩子”!心理点评: 儿童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养育者,来自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预料当中的,儿童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同时儿童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起对自己的基本信任。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儿童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比较,特别是不恰当的比较,表现在孩子的眼里就是“你是不好的,我很不满意,我不能接受这样的你”,这对孩子来说,真是灾难。我们的父母在物质的极度匮乏中长大,其实他们的情感世界也许比物质世界更贫瘠。我“看见”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痛苦和遗憾,努力使自己不陷入心理“强迫性重复”,做和妈妈不一样的妈妈。我欣喜地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通过学习,自我成长,懂得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爱。注:黑体字部分摘自小巫《接纳孩子》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