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ppt

  1.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概略 一.文化、传统文化的界定 二.文化和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一)文化的界定 1、中西方关于文化的诠释 “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是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关于“文”的论述。 刻画在岩石上的纹 刻画在陶器上的纹 刻画在青铜器上的纹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这里的文均指“纹理”。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语言文字、文物典章、礼乐制度。 《尚书·序》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中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末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其二,文饰。 《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 孔颖达的《尚书正义》:“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还说:“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其三,美德、善行。 《礼记·乐记》云:“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尚书·大禹谟》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国语·周语下》载单襄公语云:“能文则得天地。……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爱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舆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材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如此等等,均指此义。 人的生死变化 化干戈为玉帛 化腐朽为神奇 化:从人体到人心 形体的变化: 化身 化生 化险为夷 “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荀子?不苟》云:“化,迁善也。”荀子在同一篇中又说,“驯致于善谓之化”,《管子》也说:“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謂之化。”“渐”、“顺”、“靡”、“久”、“服”、“习”这六个字是对“化”的经典概括。 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和“化”的并连使用始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其文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指以与武力征服相对,用“人文”来教化统治,即用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和化易人民于“野蛮”,使之开化和文明化的活动。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性情与教养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2、文化的界定 ①泰罗 ②克莱德·克鲁克洪 ③《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 ④《大英百科全书》 ⑤任继愈 ⑥梁漱溟 ⑦庞朴 ⑧钱穆 ⑨个人见解 (二)中国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定义的论争 2、传统文化的界定 第一,实物的层面以及思想文化的层面 第二,传统文化的内在构成 第三,传统文化的特点 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凝聚之学 兼容之学 经世致用之学 二.文化和文明 文化和文明的联系 文化和文明的区别 第一章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 第一节 天地观念 一.古代中国天地结构的认识 (一)盖天说 (二)浑天说 (三)宣夜说 盖天说 二.古代关于天地本原和天体演化思想 (一)天地万物的本原 (二)天地万物的演化 第二节 文化孕育发展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与政区 (二)民族融合与人口变迁 (三)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四)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三)中国地理形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第一阶梯 第二阶梯 ①最南的云贵高原 古代所谓的“西南夷”杂居的地区。源于氐羌(藏缅语族)、百越(壮侗语族)、百濮(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苗蛮(苗瑶语族)等四大族系。 ②云贵高原北部的四川盆地:居民的成分复杂。盆地的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代巴人、氐人、羌人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