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中国主要作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
中国主要作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 病害和害虫一样可造成农作物毁灭性危害。由于杀菌剂专化性强,不象杀虫剂和除草剂那样对人、畜、植物和环境容易造成毒害和污染,有的甚至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故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害已成为国内外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然而,一些重要植物病原物极其产生抗药性,常常在部分地区导致杀菌剂防治效果下降或完全失效。因此,对病原菌的抗药性群体动态进行监测和检测,是预测和治理抗药性病害流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还在分子水平上从遗传、生化角度开展了病原菌抗药性机制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开发了抗药性治理新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农药。为中国有效防治植物病害作出了重大贡献。 1 抗药性监测研究 长期以来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一直是国内外用来防治麦类赤霉病唯一有效的药剂,尽管这类杀菌剂极易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但是在1992年以前国内外均未发现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经过近20 年用药以后,1992年首先发现浙江地区出现0.25%频率的抗药菌株,1999年浙江省小麦赤霉病病原群体中平均有25.6%是抗药菌株,少数田块中高达72.3%。江苏、上海等地高用药水平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频率也已达到1.77~3.19%,相当于浙江1995~1996年的水平。 连年监测结果表明田间抗药性病原群体数量经过缓慢增长后开始急剧上升,多菌灵等防治效果显著下降。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在未来2~3年内在江、浙、沪地区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防治失败。同时抗药菌株会不断向周围地区扩散,导致国家小麦生产的严重损失。由于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水平达1000倍以上,且对其他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表现交互抗性,又无其他防治措施,故赤霉病菌抗药性已成为人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1.2小麦白粉病 中国小麦白粉病每年发病面积超过1500万公顷。三唑类杀菌剂时目前国内外来用来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杀菌剂。目前对少数地区进行的抗药性检测结果证明,江苏、山东、河北、四川等地小麦白粉病已出现了抗药性,病菌抗药水平已提高10倍以上。 1.3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是中国各稻区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最主要的防治方法是使用井冈霉素化学防治。八十年代末,有人怀疑病菌产生了抗药性,考虑用进口农药代替中国唯一可用于纹枯病防治、价廉物美的井冈霉素。针对这一情况,于1986~1992年连续监测了多个高用药水平地区的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敏感性,结果证明,高选择压下的宜兴生物农药厂井冈霉素生产废水排放地的水稻纹枯病菌和用药水平较高地区的菌株,与用药极少的皖南山区菌株以及从未接触药剂的菌株,对井冈霉素的敏感度在菌株与年度间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室内风险预测和药理研究,首先提出了井冈霉素不仅没有产生抗药性,而且在未来也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科学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了检测结果,使井岗霉素这一国产农药得以继续安全使用。 1.4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是中国水稻产区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以往一直采用以稻瘟净、异稻瘟净和克瘟散为主的有机磷类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1987~1988年对单、双季稻区采样检测了1000多个菌株对异稻瘟净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南方双季稻区稻瘟病菌抗药亚群体比例较高,广西平南和江西信丰地区抗药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91.7%和60.0%。抗药菌株对稻瘟净、克瘟散等都表现交互抗性,部分菌株对富士一号也表现交互抗性。证明稻瘟病菌已产生抗药性是南方稻区病害防效下降的主要原因。最近对防治稻瘟病的新药剂——“三环唑”进行抗药性风险评估的结果表明,三环唑是一种低抗药性风险的药剂。 1.5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是中国南方稻区的重要病害。多年来一直依靠中国自行研制的噻枯唑进行化学防治。自1994年起对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对噻枯唑抗药性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证明所测江苏赣榆、安徽滁州地区的白叶枯病菌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菌株在病源群体中已占40%以上,抗药水平中等。治理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的抗药性已刻不容缓。 1.6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近年来在旱育秧技术推广地区发生灾变,严重的田块可在苗期和抽穗期造成60~80%的死苗。多菌灵曾经是防治恶苗病的有效药剂。1992~1996年对江苏、安徽、辽宁地区的水稻恶苗病进行抗药性检测的结果表明,辽宁的菌株样本抗药性频率高达95%以上,抗药水平20~100倍;江苏地区的病原菌抗药性频率为54.5%,且多为高抗菌株。这一结果揭示了多菌灵和以多菌灵为主的复配杀菌剂防止恶苗病失效的现象。同时针对抗药性问题。 1.7油菜菌核病 针对多菌灵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下降的现状,1996年起对江苏、浙江、上海、湖北等地的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江苏主要油菜产区的菌核病菌多数已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其中江苏南通市崇川区的抗性频率已达100%,通州市和如东市的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