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者的抗战文化坚守与追寻——以唐君毅为例.docx
第15卷第9期Vol.15,№9宜 宾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YibinUniversity2015年9月September,2015儒者的抗战:文化坚守与追寻———以唐君毅为例 何一( 宜宾学院 政府管理学院,四川 宜宾644007)摘要:抗日战争,青年唐君毅以文人的方式,淑世的立场,继承近世“大变局”以来文化守成之职志,在民族 危亡关头,以躬行践道的救亡书生自任,立足民族与人类的长久命运,竭诚于超越时代的救亡思考,矢志于 传统坚守和文化复兴的弘道建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抗战出力,终成就其肫挚刚健的儒者气象。 关键词:儒者;文化抗战;唐君毅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65(2015)09-0001-09中国学人的忧患意识自古皆然。 古忧亡于狄夷,近患亡于西洋,抗战则死拒灭于东洋。中 国文化历来讲究华夷之防或曰夷夏之辨。文人抗敌,忧君为国之外,更着意于对“天下”亦即文化的护持。所以,陈亮言:“以中国定中国,以夷狄攻夷狄,古之道也。借夷狄以平中国,此天下之末策,生民之大患。”[1]顾炎武说:“有亡国,有 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2]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化。 抗战爆发,面对新的民族危亡,作为以扭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冰人”自任的现代新儒诸君亦即唐君毅忧患依然,因为这是书生御敌 抗争的独有心境与践道方式。一“ 大变局”下的文化职志基于差异性文明及文化间的互动、迎拒、消 长亦即广义的文化“抗战”,不绝于史,自“世界 历史”以来尤甚。抗日战争只是近代内忧外患 历史的延续。冯友兰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4]221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3]国文化与文明的延续和统一。”作为人文主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换言之,义学者,文化,始终是唐君毅为学论道的基本视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界。唐先生尝指出:中华民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收稿日期:2015-09-05作者简介:何一(1964-),男,四川长宁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学术史研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凡七次,均成功回应。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民族生命文化生命所遭遇之在中国历史空前,亦为世界一切民族所未有之大磨难,大 挑战。”“对于此大磨难大挑战,中国人民尚在回应之中。”“直到现在仍未成功。”[5]295-303从1909年出生至1949年40岁离开大陆寄居香港,唐君毅之蒙学、成长、求学、执教及学术活动,在时间上恰好历经中国自近代以来国运起伏、思潮跌宕最为激烈的“大变局”时期。唐氏素性肫挚颖睿、恻怛天人,好忧国忧民。少年时代即立下“吾于华夏文化之重光,当有以自任” 的誓言。15岁赋诗明志:“郁郁中华民,文化藏光芒。舍我其谁来,一揭此宝藏!”[6]14同年发表五千字长文《荀子的性论》,从此走上重光中华文化的学术道路。而当民族危亡之时,则执儒道、成儒者的书生护道之志日盛。抗战爆发,在整体上将中国人的物质秩序和精神逻辑拉入到了近代以来最为惨烈的救亡国是之中。热恋中的唐君毅曾在给未婚妻谢廷光的信中这样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之长处在思想,我只有在文化学术方面努力,去促进社会文化,表达对于民族人类的爱。”[7]159“我想人类在现在之所以遭受这样多苦难,都由于崇尚暴力不重理性,所以我要发扬哲学的价值以开发人类之理性??我想集合一些学问上的同志来共同研究学问著作,并办书店、办杂志、办报纸、办学校来共同作一种促进人类理想社会之实现的工作,这是我的最高的志愿??以造成一种文化运动”。[7]161-162围绕图存自强,一时间,仁人志士笃见纷呈。 期间,梁漱溟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中指出:文化和观念是构成社会历史和演变的根本原因。近代直至当下中国的变故“与其说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毋宁说是整个文化问题。”[8]641赓即,在中央大学任助教的唐君毅在《文化通讯》上撰文指出:“谁也得承认,中国民族现在是遭遇着亘古以来世界任何民族从未遭遇的大变局”。“中国民族现在正背负着他有深厚的传统精神的历史文化向这矛盾最多的国际环境投去,这好像一股来源很远很高的瀑布正向原已波涛汹涌的大海奔流,在这二者互相冲击之间无疑地要引起掀天动地的巨浪,而中国民族的前途问题成为最困难最复杂,纠纷最多的问题。”[9]569显然,唐君毅对于“大变局”的关注,聚焦在中国这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之“传统精神” “历史文化”,与“民族的前途”的关联性以及可 能遭遇的复杂变数上。他忧惧人们对于这种复 杂性视而不见,而盲目、简单地将“从那一国那一洲搬运来的”模式当成解决“民族前途问题唯 一无二的答案”。对此,唐氏反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