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阴阳辨证用药总纲领
=============================
发布时间:2010-01-08 17:07
阴 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元阴元阳藏肾中,肾司二便之开合,太阴虚寒大便溏,生姜干姜开太阴;少阴虚寒溲清长,四川附子配草姜;舌 边齿痕太阴湿,少阳枢机不流利,柴胡气香升清气,味苦还能降浊阴,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茯苓泽泻饮,清升浊降湿邪飞。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 者口渴喜热饮,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生姜干姜汤;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增液承气用之宜。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喜冷真阳证,知柏地黄可以用。五 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通脉四逆柴胡汤。
大 便稀溏太阴病,生姜干姜理中用;溲频清长少阴病,干姜附子合乎情;四肢青冷厥阴病,当归四逆桂枝用。太极药性论阴阳,辛甘发散热性阳,苦甘酸寒阴药商。阴 证就用阳性药,阳证苦甘寒药商。太阴之病食不下,咳嗽腹满也是它,太阴湿土需燥化,苍术苡仁和半夏,少阳枢机要流转,重用柴胡开太阴,配合四逆升清阳。湿 重热轻用附姜,湿去热将无处藏;热重于湿四妙散,祛湿清热功来现。阳黄小便必定黄,口渴饮冷茵陈汤,阴黄小便要清长,阴黄再加术附汤。
少 阴之病但欲寐,畏寒蜷卧脉微细。少阴虚寒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太(阳)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从阳化热渴燥烦,黄连阿胶汤来煎。厥阴寒热药错 杂,姜附椒柏乌梅下。太阳寒水需温化,桂枝麻黄姜枣加。发热无汗太阳病,无热恶寒病少阴。恶风有汗桂枝汤,发热无汗麻黄汤。太阳蓄水五苓散,蓄血桃核承气 汤。太阳寒水为何因,少阴虚寒气化亏。少阳寒热要往来,小柴胡汤用应该。 或者当归四逆汤,鼓足阳气邪祛外。阳明之病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
阳明经证便未结,白虎汤方去实热。
临证先分阴和阳,再把六经仔细详。阴证必用阳性药,阳证阴性药物强。清升浊降分清楚,少阴少阳转枢忙。
寒邪从阳经而入,气足者寒邪容易化为热邪,轻浅者如上所述麻黄汤可愈病;热甚则伤阴,轻者,仲景有人参白虎、小柴胡之类以存阴,最重者,仲景有大、小承气之类以救阴。假使外邪从阴经而入内,阴寒同类,物以类聚,阴盛则伤阳,轻浅者,仲景有大、小建中、理中之类以扶阳,最重者,仲景有四逆、白通之类以回阳。此即仲景治外邪入内之指南。
阳气足者,外寒不入,内寒不生。内寒之形成,由于阳气不足,阳气一亏阴寒内生。经书说:气不足便是寒。考究阳气不足的原因:房劳者,伤精之后肾阳也损;因饮食无常者,则脾阳受伤,大便稀溏;因用心思虑过度者,则损伤心阳,导致心气不足。阳者气也,阳气损于何处,阴寒便生于何处,积阴日久,元阳便为阴邪所伤,阴盛则阳浮游于外,疮疡之病发作。
阳气损于上者,应该用桂枝去芍药汤,甚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损于中者,仲景用建中、理中以扶脾阳;损于下者,仲景用四逆、白通以救肾阳。阳虚日久,不能化生真阴,阴液日亏,积之日久,血枯而虚阳又炽,反为客邪,此真可谓阴虚也,法宜甘寒养阴,切不可妄用苦寒,故仲景有炙甘草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甘草炮姜汤之法,从阳以引阴、滋阴、化阴。此乃仲景治内伤之指南。
阳损不能化阴,阴液枯竭,肌肤枯槁,神气短少,吐痰胶粘,有火形可验者,按照仲景炙甘草、龙骨炮姜汤之法治之,阴虚类方可取。又要识得外邪从阳经入内,以致热伤血者,亦可称谓阴虚,若此而论者,是谓之真阴虚。从外而致者,苦寒、清凉、升解俱可治之,若此论者,只宜甘温微寒,从阳养阴以调之,内外之法,至此详矣。
辛甘化阳,阳主左升,苦甘、酸甘化阴,阴主右降,左升右降,犹如日出日落,此乃用药之指南;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是一元盈亏之详征。
扶上之阳参桂芪,理中之阳砂蔻姜,乌附硫磺温下阳。理中甘草干姜汤,中阳不足是妙方。附子、细辛、真武汤,温肾助阳是好方。胸胁胀满舌苔滑,口苦咽干齿痕舌,少阳枢不流转,柴胡桂枝干姜汤,引阳化阴功效全,食疗生姜白面煎。肩背冰冷不出汗,咳嗽腹满流清涎,麻黄附子细辛煎,可加四逆增效验。
六经脉证
总论
欲明伤寒杂病之理,需明六经本证及十二经络循行,以及阴阳合一化气之理。然后论中所称太阳、阳明等病,其源流变态,形色脉象,当一 一备记,了然于心,然后其症之分并、疑似及用药加减异同之故,可以晓然。
太阳病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阳明病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恶寒、未离太阳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