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TCCDQGF2011008 3D束布置设计规范.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JTCCDQGF2011008 3D束布置设计规范

SJTC 上海双杰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SJTC-C-DQ-GF-2011-008 ——————————————————————————————————————— 3D线束布置设计规范 前 言 本技术条件是在贯彻国家相关标准基础上,同时结合甲方企业具体情况主要对白车身技术要求、检(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运输和储存五方面进行了要求。本公司可以根据甲方的需求,参照本技术条件涉及到内容,本公司针对为客户开发设计的新车型,为其编写制作技术条件文件,提供甲方指导生产制造。 本标准由上海双杰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双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部门:上海双杰科技有限公司电器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华根 本标准2009年 月 日首次批准发布,2010年 月 日实施。 1 范围 本技术条件规定了乘用车3D线束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设计规范。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本公司对于客户开发新车型的电器系统设计。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条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条件的条款。凡是注年代号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条件,然而,鼓励本技术条件各执行方研究和使用这些文件的必威体育精装版版本。凡是不注年代号的引用文件,其必威体育精装版版本均适用于本技术条件。 QC/T 29106-2004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QC/T 417-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件 QC/T 29009-92 汽车用电线接头技术要求 QC/T 707-2004 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要求 3 设计方法 3.1 采用“对标设计”,即参照对标车的布线方式,插件类型等。 3.2 根据各车型的开发特点作变动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对于平台车型:逆向参考车电气原理,并结合动力总成电控系统及选型电器件设计整车原理图;根据电器件布置、车身结构特点,参考样车作布线设计。 2.对于仅更换动力总成的车型:根据电控系统在基本型基础上修改整车接口定义及电控部分原理;控制线束及相关变动件的布置设计。 3.对在已有成熟车型上更改配置的车型:根据新增或变动的配置原理在基本型基础上修改整车原理;根据部件安装位置对原有线束调整、优化,并选择合适的插接件或其他电气元件。 4 技术要求 3D线束布置设计是指三维布线,确定线束走向、分段、粗细、固定方式、过孔尺寸、接插件类型、外观、位置,用于线束的装配设计。设计时要以实物为基础,本着安装方便,检查方便的原则进行线束设计。 4.1 基本布线原则: 4.1.1 3D线束布置外观要求 1.布置合理规范、尽量不斜走,布线应该横平竖直。 2.发动机机罩下的线束外观应该有一个低调的、简朴的外表,目的是将线束外表和背景色调混合在一起。 3.在前围板、轮胎鼓包、前不上构件等发动机舱的前、后面和左右侧面布置线束。 4.尽量成束布置(集合配线),在不能成束布置时,多线束走线时尽量平行走线,线束间的间隙均匀,线卡尽量选用成型线卡。 5.在排列多个线束和管时,应尽量保证线束和管之间的间隙均匀。 6.避免空中飞线。 7.线束要尽量布置在看不到的地方,不能引人注意。 8.内部线束 不应该从整齐的面板下面或座椅下面突出,不应该有任何可见的线束。 4.1.2 3D线束布置设计要求 1.线束主要采用线束卡子和线束护板固定。 2.线束的固定点间距一般在100—300mm。 3.线束的固定需要平整时,可用胶带粘贴,间距一般在100—350mm之间。胶带面积根据线束直径选取,但不得小于40mm×60mm。 4.线束用的卡子尽量选用通用件,采用具有定位方向的腰形卡子、定位固定线卡和导向固定线卡等,在布置时不能与其它部件干涉。同一类型的线卡安装孔尺寸应统一。 5.线束上两固定点间的线束不应拉的过紧,应保持自由伸张状态。 6.如果电器部件是先接接插件后安装线束,在安装该电器部件时,要考虑线束的安装工艺长度,安装工艺长度一般保持在150—200mm。在线束布置时要考虑线束安装工艺长度的布置空间。 7.线束转弯半径不能小于线束半径的1.5倍。 8.布置线束通过法兰边或翻边和金属扣眼洞边缘的线束走向,使线束可以通过而不会被擦破。线束穿过钣金的边缘的地方,保证这些边缘翻边。 9.线束连接移动的部件时,必须保证足够的余量。 10.线束外径大于Φ20mm,(布置空间紧张、线束走向改变、分支较多、与其它部件间隙难以控制的情况)采用护线板固定。路径是特别需要控制的,使用使用防旋固定或防护来强制线束走向。 11.线束尽量不与运动部件捆扎在一起。如必须捆扎在一起时,必须加长线束:部件运动行程+20mm。 12.布置在行李舱内的线束,要确保线束不受备胎、千斤顶等部件损伤。 13.如果任何部件暴露在石头的撞击下(如轮胎跳动等),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