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教学设计(8月2日).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8月2日)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必修5 正弦定理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1.1.1的内容,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2)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 二、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2基本初等函数I和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上,由实际问题出发探索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得出正弦定理。高一学生对生产生活问题比较感兴趣,由实际问题出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研究的愿望。 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以及运用正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的障碍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2)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进而领会数学的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证明;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突破难点的手段: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于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五、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 1.结合实例、激发兴趣 船从港口A航行到港口B,测得AB的距离为6千米, 在港口B卸货后将继续向港口C航行,但此时船员 发现仪表坏了,将不能测量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 测得,,我们能否帮他计算出 AC的距离?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将此转化为数学问题: “在△ABC中,已知,, AB = 6千米,求AC的长.” 老师:这里△ABC是斜三角形,已知两角一边,求边长AC. 思考能否求出AC? 学生:过点A作高 老师:你既然过点A作高,那么你接下来该怎么求出AC? 让学生表述解题思路并且叫该生到黑板板演解答过程: (学生完成) 解:过A作 在中, 在中, 老师:该生的方法不错哦,但是该生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你用此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该初中学习的,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值等于对边比斜边。 老师:表扬该生,能用初中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我现在要求边BC呢? 学生第一时间肯定是想到用刚刚的方法来求解。但是在这里,我在设计一个问题 “用初中的知识解决该问题是可以的,但是解答步骤很罗嗦,能不能想其他办法来解决问题(步骤简单,容易接受的) 我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1、让学生回忆起初中学习的相关知识点: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值等于对边比斜边。 2、让学生感到用初中知识不能很快的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其他方法,给学生有一种必要继续学习的感想。 2、感知与猜想: 用《几何画板》就①直角三角形,②正三角形,③一般三角形进行验算: 首先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在几何画板上拖动点C或点A或点B,并且要学生们观察右边的数据,看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 我设计这样的目的:可以让学生通过感知得到知识点,这样学生更容易得到新知,更容易掌握新知。 3.证明与过程: 老师:你们得到这个结论,只是通过你们观察得到的,那只是一种猜测,因此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证明此结论?? 学生:过点A作高,用刚刚讲的方法。(由学生独自完成,并且请两位学生边讲边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 作CDAB于D,有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更让学生学会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知道知识点的来源。 4.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刚刚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现在你们能不能用此方法来解决呢?请举手回答? 学生:可以,并且比第一种方法还简单、很方便。就算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