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妪草率购买理财产品 误读条款索赔被驳回
老妪草率购买理财产品 误读条款索赔被驳回
年逾七旬的张大妈为了让钱“生”钱,草率购买理财产品,原本以为捡了个旱涝保收的“聚宝盆”,不料回报却远远低于预期。为此,张大妈将上海某银行告上法庭,要求其支付利息。近日,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驳回张大妈的诉讼请求。
老人总有存钱的习惯,张大妈也不例外,辛苦攒下的10万元到期了,她和老伴合计下来,决定把钱取出来换成定期国债,这样比银行利息要高。2007年10月10日,张大妈到某银行取钱,刚想离开,却被一业务员叫住,她边指着预期收益条款,边向张大妈展开了营销攻势,推销一理财产品。张大妈被业务员所谓的年息不低于10%的“超值回报”所吸引,于是用10万元换回了理财产品的合约一份。合同约定,该理财产品的预期税前年收益率为10%-28%(非承诺收益);客户购买该产品,相当于70%资金用于购买“资产管理类”理财产品,30%资金用于购买 “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等。
转眼间,一年时间过去了,张大妈兴冲冲地到银行领钱,可结果却令大妈哑然。受益不说“超值回报”,就连银行的存款利息还不到。银行方面只按该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0.334%(税前)向张大妈支付了本息。大呼上当的张大妈质问该行业务员,并要求银行兑现当初的承诺。张大妈表示,当初,出于对银行业务员的信任,其在未仔细阅看合同的情况下购买了被告的理财产品,当时业务员承诺该理财产品具有固定年息,且其在事后阅看合同中发现,条款中多处提及“结构性”理财产品字样,具其理解“结构性”应为稳定、有保障的意思,因此张大妈认为该产品的收益应是固定的。然而银行的万般解释并不能使张大妈满意,故大妈诉至法院,要求该银行支付10%的利息1万元。
在庭审中,被告上海某银行辩称,原、被告之间是委托理财产合同关系,而非储蓄合同关系;委托理财合同中所约定的投资回报区间也仅为预期收益,不具有承诺的性质;被告已按该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原告结算清楚。且被告工作人员从未对原告有过年息不低于10%的承诺。同时,被告还将风险提示、重要风险提示、特别提示以风险揭示书形式记载于上述理财产品合约中。原告在该理财产品合同中所载确认函上签字、确认,说明其已在充分了解合同文件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独立判断,自主参与交易,并未依赖于银行在合同条款及产品合约之外的任何陈述、说明、文件或承诺;银行如有提供任何演示或说明,均仅供参考而不承担责任,银行的义务和责任仅以合同条款及产品明确记载的书面内容为限。
法院认为,原、被告签订理财产品合同系委托理财关系而非储蓄关系。合同中约定的预期税前年收益率非承诺收益,该产品为“资产管理类”理财产品与“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的给合投资,客户购买该产品,其中“结构性存款”占三成。就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提示、特别提示,被告已经以风险揭示书形式记载于上述合同中,原告也已在合同中签字确认。原告称其在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的情况下,即购买了该理财产品,据此,其本身对此具有过错,应自行承担相关风险及责任。此外,张大妈称银行业务员曾作过固定收益的承诺,因无证据证明,法院不予采信。遂,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友情提示:
“不疯魔不成活”,这或许是牛市中“多头”心态的真实写照。大牛市带来不断冲高的指数,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近乎疯狂地理财产品认购风潮,也使投资者的理性几乎降到了冰点。自以为捡到了“聚宝盆”,稀里糊涂就购买理财产品。无论股市是“热火朝天”还是“寒意逼人”,投资理财都应谨慎为之,须知收益的另一面便是风险。对于匮乏相关知识的老年人而言,尤其更应看清、问清金融产品主要情况,在和家人充分商量之后,慎重决定。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