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前期义理学研讨分析
中文摘要
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学者大多使用“哲学”这一概念来表述中国思想。但从
中国文化的表述系统看,实际上是以心、性、道、理、命、仁为核心的话语体系。
这一表述系统与注重本体论、认知论以及方法论的西方“哲学不同,属于中国
本土学问之范畴——“义理”学。
“义理是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核心范畴,源于孟子。历代典籍中多
有关于“义理”的用例。降至清中叶,清儒开始以“义理与“考据”、“辞章
对举划分学术形态。因此,以“义理”为线索来考察中国思想文化史是一种有意
义的探索,是超越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的有效尝试。
在以往的思想文化研究中,学者习惯从“抽象化、系统化”的哲学视角来审
视传统学术,故视宋明理学为中国传统思辨的最高形态,而相对贬低清代学术。
但如果从“表达民众的观念和意识’’的思想视角来看,清代学术关于心、性、命
的讨论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清儒的话语系统中,“义理”而不是“哲学”,才是他们思考问题以及观察
社会的视点。因此,本文以“义理为线索,试图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清代学
术的真实样态。
绪论部分探讨“义理”的概念并疏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一章则分析
了清代学术发展大势。以前贤研究为基础,笔者对“义理”做如是界定:所谓义
理,是指以命、心、性、理、义为核心范畴的学说体系,在各种形态的学术中都
有体现,故既可有“汉学义理与“宋学义理’’之分,也可以有“儒学义理”与
“道家义理”或“佛教义理”之别。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儒家义理学。从清
代学术发展史出发,本文将关于清代义理学的讨论抽绎为五个层次,即清儒的人
性论、理欲论、义利之辨、朱陆之辨以及汉宋之争。
第二章探讨清儒的人性论。宋明儒将“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并认为“天命之性即为理,皆为善,是居于主导的。清儒对宋明儒的人性论进
行解构,提出了“尚气的人性一元论、日生日成的发展人性论以及血气心知的
自然人性论。人性论探讨的是何者为人之性,是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清儒强
调人的感性存在,反对抽象的伦理原则对人具有绝对的主导性。但他们又不完全
否认伦理原则对人的作用。清儒的人性论探讨终结了中国思想史上旷同持久的人
性论讨论。
第三章探讨清儒的理欲之辨。理与欲作为一对范畴,始于《乐记》。宋代理学
兴起后,程朱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清儒提出了“理在欲中、“无人
欲则无所谓理”、“遂情达欲”等观点,主张即欲求理,在理欲关系上建构了一套
全新体系。清儒关于理欲关系的辨析是对宋明理学意识形态化后社会弊端的修
J下。
第四章探讨清儒的义利之辨。清儒对宋明理学家们严义利之辨的思想进行猛
烈的批判,“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得到普遍的认同,“利与“义统一起来,
与此同时,清儒还肯定“治生”说、强调儒者应该注重“治生”问题。
第五章和第六章即分别讨论清代的朱学与陆王学之争、汉学与宋学之争。第
一次争辩因《明史》是否设立《道学传》而起,宗朱学者和宗王学者主要就如何
评价王阳明等人的学术地位展开争鸣,承继了聚讼已久的朱陆之辨,对心性/格
物致知/知行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以朱王学之调和而告终。第二次的汉宋之
争既是清代学术史上的大关目,也是对传统的治学方法与学术理念的拷问,对晚
清学术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清代义理 人性论理欲义利 朱陆之争 汉宋之争
U
Abstract
IntheChinese of
culture scholars USeSthe
research,themostly cone印t
itiSnotthefactfromChineseculture.Inthe ofChinese
philosophy.But system
take ofthe human
culture,peoplegenerallyconceptmind,the nature,th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