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学绪论课件.ppt

中医骨学绪论课件.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骨学绪论课件

中医骨病学绪论 课时目标 掌握 骨病学的定义 熟悉 中医骨病学发展过程中各位名家的 专著及主要贡献 了解 中医骨病学的起源及现代研究进展。 定义 骨病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骨与关节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骨病学是以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和医学知识,来研究人体骨与关节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义 骨病的范畴较广,除主要研究各种骨与关节的疾病,还研究“筋”病,如肌肉、筋膜、肌腱、关节囊、韧带、软骨等软组织疾病。 骨病研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今医疗实践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骨病学发展简史 夏商周、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476年至公元22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隋唐五代十隋代国(公元581-960年)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年) 现代研究进展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发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千年)原始人遗骨有患骨病的迹象,如骨髓炎、骨结核、脊椎变异、骨质增生等。  商代   甲骨文中有“疾手” 、 “疾肘” “疾胫”、 “疾止”等的记载。 周代 把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所谓“折疡”是指骨折。 周代    东汉郑玄对《周礼·天官冢宰》注解:“今医人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瞿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由此可见,当时对肢体与骨骼的化脓性感染已有治疗方案。   战国、秦汉时期 1、《黄帝内经》的问世对中医骨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内经》阐述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内外兼治、治未病、肾主骨等观点以及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至今仍是骨病诊断、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 战国、秦汉时期 (2)对多种骨病进行阐述 对痹、痿、骨痈疽等均有专篇论述,至今对痹证、痿证的辩证治疗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骨肿瘤的发病机理进行了阐述。 记载了脱疽的命名、症状、治疗及预后。 战国、秦汉时期 2、骨病的医疗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汉代张仲景对痹证有较深入研究,创立了“历节”这一病名,它以多个关节为患,以疼痛为主症,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这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 华佗“刮骨疗毒”。 魏晋南北朝时期 陈延之的《小品方》是中国晋代一部著名医书,其对骨痈疽的论述,将附骨疽分急、缓两种。 《刘涓子鬼遗方》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外科专著,书中介绍消毒方法,重视手术技巧,介绍脓肿切开引流等方式,为后世外科“消、托、补”三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十国 隋末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骨病第一部较丰富的病因症状学著作。 对一些骨病作了专题论述。 进一步发展了痹证理论,他认为痹证的发生是由于经络先虚,经络受到风、寒、湿邪侵犯所致。 隋唐五代十国   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书中介绍了治疗骨折的四个步骤:“捺正”(复位) 、 “夹缚” (固定)、 “时时屈转”(功能锻炼)、中药外敷和煎服(药物治疗)。   对损伤后因风寒湿侵袭形成的痹证,主张用汤药熏洗 。 蔺道人的肩关节脱位“椅背整复法” 蔺道人的髋关节脱位“手牵足蹬”复位法。 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朱振亨、刘河间、张从正等,他们从不同角度总结和论述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出现了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大大丰富了医学理论,也加深了对筋骨疾病的认识,尤其对骨关节痹痿病方面论述。 元代  《卫济宝书·痈疽五发》描述了恶性肿瘤的诊治方法。  元代齐得之《外科精义》阐明了骨髓炎、骨结核的瘘管形成机制和早期诊断。 明代  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比较详细地描写了类似急性骨髓炎转变到慢性骨髓炎的整个病理过程。在治疗方法上,提倡采用针灸法、药法,取出朽骨、追蚀、生肌等方法。 王维德《外科全生集·石疽》对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预后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王氏对骨肉瘤的描述,较西方的有关报道早一个多世纪。 清代 清代高秉坤《疡科心得集》逐步明确地将骨痨从“骨疽”、“阴疽”中区分出来,以“痰”命名。在治疗上,尤其对骨疽的治疗,其取死骨的追蚀法和从肾论治的内治法。 现代研究进展 1、在发病机制方面:尽管许多骨病的确切病因及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