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树”,教学才能“心中有数”教育讲座.docx

“心中有树”,教学才能“心中有数”教育讲座.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中有树”,教学才能“心中有数”教育讲座

“心中有树”,教学才能“心中有数”教育讲座   “心中有树”,教学才能“心中有数”教育讲座    五指山市红星学校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年版)》的颁布实施,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地学习培训,大家对新课程的理解都有都有所提升。大家的语用意识渐渐强了,真的强了!但是在大量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却总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在情感体会上做文章,课堂版块清晰,朗读声情并茂,理解层层深入,师生入情入境。一堂课下来,更多展现的是教师的基本功,孩子们热热闹闹走过场,脑海中却是“雁过无痕,叶落无声。”   其原因是诸多的,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走的历程是有直接的关系的,可谓是一波三折。   1955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提到:提高学生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是初级中学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1956年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1963年小学、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特别是“理解”不能笼统地指向语言(汉语),应当明确化为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也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偏重于内容的这一块,直到XX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落实和凸显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呢?   这里两篇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石榴》这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   (原文)   ①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②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③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④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第一位老师教学设计(一)   ——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文章一些词语的意思;   ——②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写了石榴的生长过程,石榴果的成熟,石榴籽儿的样子、颜色、味道等。   ——③精读文本,知道石榴春天抽枝长叶,夏天花开茂盛,秋天果实成熟;看图片、媒体,形象感受石榴花的红火,石榴果的渐渐成熟;教师带石榴进教室,给学生看石榴籽儿,品尝石榴籽儿。(课堂很热闹,学生既看图片、录像,又摸石榴,还尝石榴,很开心)      “心中有树”,教学才能“心中有数”教育讲座    五指山市红星学校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年版)》的颁布实施,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地学习培训,大家对新课程的理解都有都有所提升。大家的语用意识渐渐强了,真的强了!但是在大量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却总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在情感体会上做文章,课堂版块清晰,朗读声情并茂,理解层层深入,师生入情入境。一堂课下来,更多展现的是教师的基本功,孩子们热热闹闹走过场,脑海中却是“雁过无痕,叶落无声。”   其原因是诸多的,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走的历程是有直接的关系的,可谓是一波三折。   1955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提到:提高学生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是初级中学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1956年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1963年小学、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特别是“理解”不能笼统地指向语言(汉语),应当明确化为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也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偏重于内容的这一块,直到XX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