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大都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叫“格物致知”? 生1: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师:你的解释来自于课文注解。老师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短语,来解释“格物致知”的,大家愿意试试吗? (学生读课文,寻找,交流。) 生2:我找到的短语是“实验的精神”,还有“实地实验”、“实地探察” 生3:我找的是句子“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生4:我找的短语有两个:“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师:你能够把第二个短语修改一下,与你找的第一个短语结构一致吗? 生4: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 生5:还有,“积极的探测” 师:恩,“探测”!我觉得在“探测”这个词语前面除了“积极”以外,还可以找到几个修饰语,你能够试试吗? 生5:有计划的、有目标的? 师:很好,读书很仔细,你把第9小节中的关键词语给找出来了。还有其他的短语或句子了吗?(学生继续浏览课文,寻找。) 生6:我发现第11小节中,有一个词语“动手”,不知道算不算? 师:大家说算不算? 生(合):算的。 师:为什么呢? 生7: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靠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是不行的。 师:你的理由好象来自于课文?(作寻找状) 生(合):第7小节。(板书:重动手,戒清谈)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和思考,弄清楚了什么叫“格物致知”,下面,我们继续来读书。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许多的观点,请同学们将作者漫谈的观点找出来,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寻找,做记号,交流。) 生8:“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研究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师:你找的可真准确,有补充的吗?……我们就一起来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这些句子虽然表述内容不同,角度不一,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你能说说这些观点中的共同点吗?(学生读这些句子,思考。) 生9:都围绕“格物致知”来说的,都论述了“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师:这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啊。(板书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学们,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要论证自己的观点,都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大家说说,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10:摆事实。 师:仅仅是事实的堆砌,能够成为有说服力的文章吗? 生11:还要讲道理。 师:对,“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一般的也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摆事实,讲道理)请大家继续读书,说说作者摆了哪些事实,讲了什么道理?(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2:主要摆了两个事实:一个是王阳明的例子,还有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师:摆这两个事实,作者有什么意图? 生12:举王阳明的例子,是为了论述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论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的。 师: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13:还有,写了通过实验来了解竹子的性质。 师:摆这个事实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13:是为了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道理。 师:是的,如果像王阳明老先生那样,只是面对竹子想上几天,结果除了头痛之外,将一无所获。所以,为了获得新知识,只能…… 生(合):实地实验而得到。 师:其实,作者为了引起我们当代学生对格物致知新的认识和思考,还摆了一个事实,大家能够找出来吗? 生14:中国学生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师:你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14: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师:哦,中国的学生要学好自然科学,就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刚才,老师注意到,你在读11小节的事实的句子时,似乎漏掉了一个词? 生14:(不好意思)恩,漏掉了一个“往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