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公开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公开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公开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公开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  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