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论文:用设疑来拨动课堂活力之弦.docx

初中历史论文:用设疑来拨动课堂活力之弦.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历史论文:用设疑来拨动课堂活力之弦

初中历史论文:用设疑来拨动课堂活力之弦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就根据教学实际认为恰到好处的针对细节性问题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同时充分培养锻炼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插图;教材;设疑   作为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把课文的内容填塞进学生的大脑中就以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关键是我们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还要有一手高超的技巧,在课本简单的字里行间针对细节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中心领神会,如鱼得水。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归纳出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蜻蜓点水式地阅读导入框。   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11课“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中,如果按教材的顺序,先让学生读导入框再了解第一部分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一点逻辑内在联系割裂的感觉。我没有请学生先读导入框,而是请大家先阅读全文后再来看导入框,再提问学生们:“你们觉得导入框的内容与课文哪个部分联系更加紧密?”在学生认真理解课文后,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导入框内容叙述的是开封府的商业活动和过元宵节的盛况,与第二部分热闹的瓦子和欢快的节日联系密切,为第二部分主题提供了补充说明材料。从中我们认识到导入框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的导入它有可能还起到补充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把它安排在讲课过程的恰当环节。   第二利用插图来前后联系课文,让学生形成有凭有据来说明文字材料的思维方式。   历史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插图。   在七年级下册第11课“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中有一段叙述家具的变化,可是并没有相应的插图,有没有其它地方的材料来来说明家具的变化呢?我指导学生到本课和前面学过的课文中寻找,在前一页的《宴饮图》和在第4课“科举制的繁荣”中大家看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图,观察到高脚的桌子。有的学生提出,在高脚家具普及之前是什么样的家具呢?这问题提得非常好,再引导学生去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大变革时代》中的插图:商鞅舌战群儒图,就可以观察到当时的桌子很矮,人们是跪坐在地上。由此可见,运用两个前面学过的课文插图,学生体会到插图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为课文提供形象材料而且还能印证后面的课文,可见课文的插图设计有一箭双雕之妙。   第三,挖掘历史地图中的隐性知识,补充完善正文的内容,向学生全面展示历史。由于篇幅限制,历史教材中的课文是极其简要的,一些知识点没有在课文中提到,而是在地图上出现的。从历史插图中挖掘隐含信息并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在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中有一幅插图是《宋代妇女服饰》请学生观察他们的服饰特点后猜一下她们从事的活动,大家都能想到是熨衣服,我追问那么古代不像现在有电源如何来熨衣呢?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言,有的学生已猜到可能是用热的东西比如热水或热的木炭之类。在此基础上补充熨斗的相关资料。当我讲述完后学生骄傲地说:“看来我们中国不但有四大发明还有最早的熨斗也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呢!” 在这节课中还有一幅插图《宋代庖厨》从这幅图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劳动妇女的衣服样式……还有一个小女孩抱着个西瓜。”我紧接着又问:“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张骞出使西域后?与丝绸之路有没有关系?”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下自己探索。   第四,从课文的叙述中发现问题,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启迪学生的智慧。同样地,在学习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一课时在元朝的统一标题下面说到“元世祖重视农业:……为便利南粮北运,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还开通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⑥这里最常见的教法是让学生对照隋朝的大运河图,新运河的路线比较直,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教师往往就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为什么要南粮北运呢?为什么有了运河还要开通海运呢?为什么元朝后来以海运为主呢?一系列针对文字细节的提问让学生不由得停下往下读的脚步,思考起来。当我点到“苏湖熟天下足”很快有学生马上联系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发言说北方农业生产受到战争破坏,农业生产在南方发展大大超过北方,所以南粮北运。我又追问“北方战乱多人口南迁,南方人口多粮食需要量大,为什么还要往北运,不是北方人口少了,粮食也不需要那么多吗?”学生又一次讨论起来,我提醒大家元朝的都城在今天的北京,位处北方,发展后城市人口众多有四五十万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