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状况,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心得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要能够了解散文的文学形式特点,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故都的秋》属于语文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的第一单元:体察作者情感。本单元为抒情散文,而《故都的秋》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还原了独特情感之下的秋景,达到了表达情感的目的。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品味语言美感,感受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景色;
2.掌握文章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把握故都之秋的“悲凉”基调和作者的爱国之情。
二、学情状况
1.学生与作者的生活相距甚远,心理及情感上难免会有距离。
2.中专学生对散文鉴赏兴趣不高,能力有限。但是中专学生对美、美好的事物是感兴趣的,而且在初中的学习基础上对语言的美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学法: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设疑研讨。达到:鉴赏美文,掌握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文本中景物形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体察作者情感的目的。学会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课时为:2课时
(二)教法: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学要求和三维目标。
支架式教学理念 美读法 情境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法理念,教学思想是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美读法。
达到: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散文,从语言文字中读到作者特殊的情感 (能力目标 )
3.情境教学法。
运用放朗诵带、观看图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进而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及故都之秋美中悲凉的意境。
达到:体会作者在独特情感下对不同景的选取及对景的不一样的解读,抒发深沉的爱国之情 (情感目标)
四、教学过程
《故都的秋》 2课时
第一课时:把握文章内容、 梳理课文结构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感受意境
教师要求:用铅笔画出朗读时出现的重音、断句。
2.模仿朗诵带全班分组依次诵读,提高朗读能力。
提问:如果不按朗诵带的重音、断句等处理方式来诵读,换种方式效果如何?
尝试:⑴.模仿朗诵带,体现了课文的一种基调;
⑵.可以换别的方式演绎,景色那么的美丽,作者应该还有向往的喜悦。
3. 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
提问:如果无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那我们先看看作者描写的故都的秋藏在哪里?在那些自然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椽破屋里、槐树下、秋虫的残声中、秋雨的味道、都市闲人的话语中、秋果
在课文3-12自然段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课文的结构也就清晰明了
总起:对北国、南国故都之秋的感受
秋花图
秋槐图
五幅秋景图 秋雨图
分写 秋虫图
秋果图
总结:对比南国、北国之秋
热爱痴迷故都之秋
4、提出疑问,引入作者。
为什么作者对如此的北国之秋是极其向往和热爱呢?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
达到:激发学生渴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情况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第二课时
(二)、文本解读、体察情感。
1.了解作者,体察情感。
第一课时作业:筛选信息。学生筛选的内容较为粗糙,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就没有完成。要求:找到你认为作者的与课文有关的时代特点及《故都的秋》写作背景要点(大环境、个人)
要求:找到你认为作者的特点及《故都的秋》写作背景要点(大环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