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细菌感染性疾病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 19世纪末,Ehrlich提出寻找一种“神奇的子弹”,可以杀死侵入人体内的病原菌而不伤害人体组织。;霉菌; 进入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得愈加难以对付。;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 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 抗生素的杀菌机制:干扰病原菌的代谢过程,包括: ● 阻碍细胞壁的形成 ●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 抑制核酸的合成 ●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1、阻碍细胞壁的形成 ;肽聚糖合成过程;←;↓; 1、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酰脲类青霉素(派拉西林)。 2、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拉定)、第二代(头孢呋辛)、第三代(头孢他啶、头孢曲松) 、第四代(头孢吡肟); 3、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4、头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
5、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比阿培南、益他培南 6、青霉烯类:法罗培南;2、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地贝卡星、奈替米星、阿米卡星、阿贝卡星等 ;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螺旋霉素、酮内脂(泰利霉素、Cethromycin)等 ;3、抑制核酸的合成 ;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利福布丁、利福拉吉;细菌耐药性;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多重耐药性(multiple-drug resistance) 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各异)的抗菌药物具有耐性。 ; 今天,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性,耐药水平越来越高,细菌耐药性播散迅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耐药性细菌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图;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造成现存有效抗菌药物不断失效,逐步限制着治疗方案的选择。耐药菌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 ; 人类已面临“抗生素耐药性危机”,可能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post-antibiotic era)” 。 ;细菌耐药性;三、临床上常见耐药菌;大肠杆菌; 最为??要的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 lactamase, ESBL)菌株。 ESBL能灭活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等,仅对头霉素和碳青霉烯类敏感。;3、肠球菌;4、结核分枝杆菌;5、肺炎链球菌;6、志贺菌;细菌耐药性; 由于细胞壁的有效屏障或细胞膜通透性(孔蛋白)的改变,阻止药物吸收,使抗生素无法进入菌体内。;;; 细菌产生灭活酶,通过修饰或水解作用破坏抗生素,使之转化成为无活性的衍生物。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重要方式。 ; β-内酰胺类:青霉素酶、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类: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 红霉素:红霉素酯酶;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造成抗生素作用位点变异,使抗菌药物不能与靶位结合,失去杀菌作用。 ;青霉素结合蛋白 β-内酰胺类 ;↓; 某些革兰阳性菌(如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淋病奈瑟菌)能改变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结构,使之与β-内酰胺类的亲和力降低而导致耐药。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能产生PBP2a,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低亲和性。; 值得注意的是,细菌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2个或多种不同的机制相互作用,决定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 ;细菌耐药性; 亦称点突变,是指细菌的遗传基因发生突然而稳定的结构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耐药性基因突变的特点:
● 随机发生● 对一种或两种相类似的药物产生耐药● 稳定● 耐药菌株产生的频率为10-10~10-7; 结核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与染色体多个耐药基因突变的逐步累加密切相关。; 耐药菌株可将耐药基因转移至敏感菌株中,使后者获得耐药性。
基因转移是细菌耐药性迅速扩散的主要原因。;携带耐药基因的基因转移元件 ● 质粒(plasmid)
● 转座子(transposo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