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孔尚任-兰州十中.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哀江南孔尚任制作湖南常德市一中杨智慧关于作者关于剧情关于杂剧与传奇初读感悟鉴赏交流的研读流程畅谈自读之验欣赏它山之石抒写胸中之垒交流快意之作朗读品读赏读背读的悟读流程朗读把握课文基调品读理解课文大意赏读感悟课文内容背读积累课文精髓朗读把握课文基调朗读点拨情感凄凉悲怆是哀江南套曲的情感基调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意韵哀江南套曲中的许多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曲词内蕴如牧儿打碎龙碑帽象征三百年王业基础完全坍塌令曾向大明王朝顶礼膜拜的明末遗民痛不欲生节奏可按语法关系朗读如俺曾见金陵玉

哀江南 孔尚任 制作:湖南常德市一中 杨智慧 关于作者: 关于剧情: 关于杂剧与传奇: “初读-感悟-鉴赏-交流”的研读流程: 畅谈自读之验 欣赏它山之石 抒写胸中之垒 交流快意之作 “朗读-品读-赏读-背读”的悟读流程: 朗读—把握课文基调 品读—理解课文大意 赏读—感悟课文内容 背读—积累课文精髓 朗读—把握课文基调 朗读点拨:①情感:凄凉悲怆是[哀江南]套曲的情感基调,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②意韵:[哀江南]套曲中的许多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曲词内蕴。如“牧儿打碎龙碑帽”,象征三百年王业基础完全坍塌,令曾向大明王朝顶礼膜拜的明末遗民痛不欲生。③节奏:可按语法关系朗读。如·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④末句:一曲终了,尾字重读,适当延音。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腰”适当延长半拍。 品读—理解课文大意 思考: 1、你能从课文中七支曲子里分别读出所见的景点吗? 2、这七支曲子的写作视角都相同吗? 3、你最喜欢这些曲子中的那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它是怎样写出来的? 4、这些曲子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文章主旨何在? 赏读—感悟课文内容 赏读方法提示: 1、评点赏读法 2、概括赏读法 3、改写赏读法 4、评论赏读法 评点赏读法示例: “猛抬头秣陵重到”,三年之后,当战争烟尘散尽,樵夫苏昆生重新走近夕阳下的秣陵旧城之际,一种今非昔比恍如隔世之感猛然袭上心头。“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那废弃的军垒,残留的空壕,还弥散着清初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血腥气味。“村郭萧条”,百姓流离,苏昆生面对疮痍满目的景象,灵魂颤动唏嘘不已。这支曲子色彩凄迷音节哀响,表现出战后金陵的残破景象和人物的悲怆情感,总领《哀江南》套曲悲凉情调。 概括赏读法示例: 依据[沉醉东风]一曲,对明故宫残破景象用一副对联概括示例 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问三百载盛衰盛于何年衰于何地 燕雀舞丹墀饿莩塞宫门叹数千年兴亡兴于何事亡于何人 改写赏读法示例: 1、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注意表现人物的悲戚情感: 见到碎落一地的皇陵碑额,苏昆生落下两行清泪。大明三百年江山就这样崩塌了吗?崩塌了!洒遍享殿的鸽翎蝠粪,谝布庭阶的枯枝败叶,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弘光群丑”当政那天起,剩水残山就禁不住狂风骤雨的侵蚀。三年过去,真是痛定思痛啊!苏昆生目光投向远处:一群群山羊沿坡乱跑,护陵的楸树多半烧焦。不用说,守陵的太监早巳不见踪影。一种积淀已久的亡国之悲猛然袭上心头,再也无法抑制。“咚,咚,咚”,苏昆生匍匐青砖之上,连磕三个响头。“太祖皇帝的不肖子孙哪!”苏昆生失声恸哭,山谷中响起悲怆的回声…… 2、以“苏昆生游秦淮”为线索,将[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 落叶飘零,秋风怒号/吹破黄斑斑的窗纸,卷尽酒旗,卷走了笙箫/没有王孙公子的流连,少了当路粉黛的招摇/秦淮河上,灯船酒旗何去?惟留白鸟飘飘 评论赏读法示例: 评尾曲[离亭宴带歇指煞]抒发的千古悲情: 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江山易主,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历史趋势。苏昆生的末世哀歌,包含着对旧时江山必然性破败的无可奈何。而这种必然性破败,又必然引发观众对历史悲剧的哲理思考。 《哀江南》的美学意蕴,已经超越一般的遗民之思,激发读者从苏昆生一曲曲悲怆的呼喊中,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是因为“余韵”之韵,蕴涵着一种可以为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认同的历史情绪:千古兴亡之悲。(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历史的反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孔尚任《集治城道院试太乙泉》),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 *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曾隐居曲阜石门山中读书著述,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时,被召讲经,受康熙赏识

文档评论(0)

jinchen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