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1.3.1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
管理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但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在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之后,管理学才作为一门科学得以形成和发展。尤其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异常活跃,管理科学也相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践表明,管理理论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飞速发展和成长也雄辩地证实了这一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早期管理理论
这种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即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时期。其主要代表有亚当?斯密,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分析了由于工业的分工而获得的经济收益,技术的进步、时间的节约以及新机器和工具的采用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的增值都有巨大的作用。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他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学说,以劳动创造价值为基础,来研究资本、工资、利润和地租,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流。马克思曾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传统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是根据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成一整套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数学家巴贝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指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缩短学会操作的时间;可以节约变换工序所费的时间和原料;同时,由于操作的重复而产生的熟练技巧,可以促进专用工具和设备的发展。对于传统管理理论,比较典型的是是艾末生所概括的管理十二原则。
3.科学管理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机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管理理论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这一阶段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以及后来美国的古利克和英国的厄威克。
以泰罗为首倡导的科学管理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提倡推行有判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法约尔十分注重对管理的研究,指出管理不同于经营,他认为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对于管理活动,他强调了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在论述管理活动的这五种职能的基础上,法约尔提出了“管理十四原则”。
韦伯则认为,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必须用责权合一的等级原则把各类成员组织
起来,形成一个指挥体系,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则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他着重指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委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它组织体系。
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所倡导的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的创世之说,他们的理论被后来的厄威克和古利克系统地加以阐述和整理。厄威克由此得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而古利克则将各家有关管理职能的理论加以系统化而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
二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标志着西方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1.人际关系理论
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在霍桑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指出职工是“社会人”,他们还要受到社会和心理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以他们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等多部论著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并推动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2.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劳动效率。行为科学理论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
⑴ 人类需要理论:它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美国的马斯洛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将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只有尽可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使不同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才能解决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生产率。美国的赫茨伯格又进而对满足职工需要的效果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双因素)理论,认为仅仅满足职工的需要还不能排除消极因素,应当注重“激励因素”对人的作用,才能使满足人的各层次需要的工作收到提高生产率的实效。至于如何提高这种激励因素的激励力,弗鲁姆又提出了“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因素的大小取决于某一行动成果的绩效对职工的价值以及职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