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风湿病学讲座筋痹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风湿病学》 筋 痹 辽宁中医药大学风湿病科 高明利 ;【概述】 ;; 文献论述 筋痹之名首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中日:“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唐·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及“筋极”,与筋痹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素问·痹论》中有“痹在筋则屈不伸”的表现。 《素问·长刺节论》也指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 ;; 《灵枢·刺节真邪》认为本病是“虚邪搏于筋”所致。 《中藏经》则认为“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人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 汉·华佗《中藏经》认为“大凡风寒暑湿之邪人于肝,则名筋痹”,强调了外邪致痹。;;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创治筋痹名方“羚羊角散”,其舒筋以愈筋痹的治法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中藏经》提出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 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阴受病发痹》提出治疗筋痹的常用穴位,如阳陵泉、中渎和解溪。 ; 西医学的坐骨神经痛、纤维肌痛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及各种因素等出现筋痹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内因 外因;1.寒湿阻滞 正虚之人,行走奔急,腠理疏松,寒湿侵袭,阻滞经络,犯及筋脉,或久居湿地、严冬涉水等,致使气机运行受阻,筋脉痹阻而发为筋痹。 2.湿热蕴结 湿热之邪侵袭,或寒湿郁遏日久化热,或肝胆湿热,湿热蕴结,阻滞筋脉而发为筋痹。;3.气滞血瘀 情志刺激,怒叫无时,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因外伤筋脉,疲血阻滞于筋,经络不通,皆可发生筋痹。 4.肝肾亏虚 素体亏虚,或年高体弱,或痹病日久,肝肾不足,肾精亏虚,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筋痹。;总之,本病的病位主要在筋,可涉及经脉、肌肉、骨节,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筋痹的发病原因多为感受寒湿、湿热之邪、气滞血瘀和肝肾亏虚。 其基本病机为气血痹阻,筋脉失养。 病性有虚实之分。 邪实多为寒、湿、热、气滞、瘀血; 正虚多为肝肾亏虚。;【诊断】 ;鉴别诊断; 两者均有筋挛节痛的症状。 肝痹以胸胁胀满,夜卧多惊,或阴囊缩小等肝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精神症状明显; 筋痹则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而相关脏腑症状不明显。;鉴别诊断; 两者可合并出现。 经筋痹发病部位较局限,具有明显的阳性病灶,其病变范围局限于某一个或两个痛点,且痛点多位子经筋循行上,少有全身症状,日久可见筋痹。 筋痹发病部位常较广泛,病变范围不局限,全身症状较明显。;【辨证论治】 ; 2.辨虚实 实证表现为筋挛节痛、肢体关节屈伸不利,腰背强直,局部按痛或肿胀,疼痛较剧; 虚证表现为筋脉拘急,筋惕肉润,疼痛隐隐,腰膝酸软。;治疗总则;分证论治; 主症:筋脉抽掣凉痛,肢体沉重。 兼次症:肢体抬举困难,遇阴雨天加剧,得温则舒。 舌象:舌淡,苔白腻。 脉象:脉沉细或弦。 治法:散寒祛湿,舒筋通络。 方药:独活散加减。 ;独活,防风,祛风除湿; 配羌活、薏苡仁以增加祛风利湿之功; 附子、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止 痛; 五加皮、木瓜、伸筋草、秦艽舒筋祛湿。 散寒祛湿,舒筋通络。 ;随证加减: 若筋脉拘挛不伸者加赤芍; 疼痛难忍,舌质淡紫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土鳖虫。 若筋痹以筋虚为风所伤,故筋挛缩,腰背不伸,强直时痛者,宜牛膝汤。 ;分证论治; 主症:筋脉抽掣热痛,肢体沉重。 兼次症:胸胁胀满、口苦咽干、面色灰垢或萎黄,小便色黄,大便黏腻不爽。 舌象:舌红,苔黄厚腻。 脉象: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 蚕沙利湿化浊,祛风通痹; 薏苡仁利湿健脾; 防己祛风胜湿; 连翘、山扼、赤小豆清热祛湿; 伸筋草舒筋通络; 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舒筋活络之功。 若热甚者,加黄柏。;分证论治; 主症:筋脉抽掣胀痛,面色晦滞。 兼次症: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常随情志而发。 舌象: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舌苔白。 脉象:脉沉涩或细弦。 治法:理气化瘀,舒筋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川芍、乳香、没药、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 地龙以通络止痛;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活血化瘀; 柴胡、郁金理气止痛。 理气化瘀,舒筋通络。 ;随证加减: 病久瘀甚者,加白花蛇、土鳖虫、水蛭; 筋脉拘急不伸,活动受限者,加透骨草、伸筋草、木瓜。 筋痹风痰痹阻,肢节拘急,挛缩疼痛,宜五加皮散。;分证论治; 主症:筋惕肉瞤,筋脉拘急,头晕耳鸣。 兼次症:肌肉消瘦,肢体无力,隐隐作痛,关节屈伸不利,腰膝酸软,夜卧则惊。 舌象:舌淡苔少。 脉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肝肾,舒筋通络。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