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化伊氏宗族构建看中原移民与客家宗族文化形成.doc

从宁化伊氏宗族构建看中原移民与客家宗族文化形成.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宁化伊氏宗族构建看中原移民与客家宗族文化形成

从宁化伊氏的宗族构建看中原移民与客家宗族文化的形成   摘要:宁化伊氏与其他客家姓氏一样,都是经历了人口繁衍、迁徙定居,以至逐渐形成宗族社会的历史过程。伊氏的宗族建构开始于明朝,至清朝雍正以后,宗族内部的整合出现了新的发展,各房派子孙联合建祠、修谱,宗族制度逐渐形成。宁化伊氏的宗族文化来源于历史,承载着厚重的中原情结与历史情感;同时又是融合发展的,它以自身的文化融入到当地社会并面向未来。   关键词:客家文化;宁化伊氏;中原移民   中图分类号:K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2-0138-05   客家人与中原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有关客家源流的研究甚多,客家先民大部分迁自中原已是学术界的普遍共识。然而,南迁的汉人到达闽粤赣交界区以后,如何在当地生存、发展,构建宗族制度?如何保存和延续他们对中原的历史记忆?而这些历史记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又如何在当地宗族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于史料来源甚少,需要我们做更加细致的田野考察,以期求得进一步认识。本文拟以福建省宁化县伊氏宗族为例,利用该宗族保存相对完整的族谱资料,结合地方志记载以及田野调查所得,对上述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   宁化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与江西省石城等地相邻,是历史上客家先民从江西进入福建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宁化县在客家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而伊氏先祖是从河南开封迁徙入闽的,随后即在宁化县居住下来。这其中既有当地有利的地理因素,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据《伊氏族谱》记载:   吾族世居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临清乡,迨唐僖宗二年,有文敏公偕弟文景避乱过江,挈家入闽之宁化武曲锡源驿,里号永丰,视其山水秀丽,足为发祥之所,安居以为家焉。文敏公生子二:长崇公、次显公。后敏公携妣同弟文景复归何(河)南,长子崇公无传,幸得次子显公为宁阳始祖。①   上引资料当形成于清朝雍正初年②。而资料中提到的“唐僖宗二年”,指的是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伊氏最早的一份《谱序》云:“至唐僖宗二年乙未岁,时有祖文敏公者避乱过江,由闽鄞居宁。”③唐僖宗在位15年,其中只有一个“乙未岁”,即乾符二年。而此时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走向终点,王仙芝、黄巢相续起兵,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因此原来世居于河南省陈留县临清乡的伊文敏偕弟文景一起“过江”,到福建省宁化县的永丰里武曲锡源驿居住避乱。   宁化伊氏修纂的族谱,经常把他们的祖先住地称为“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临清乡”,其实这是五代、宋以至明、清的常用说法,在唐朝陈留的隶属地不称“开封府”,而称“汴州”。   宁化建县于唐开元十三年(725)。而伊文敏兄弟于乾符二年迁入开基,已在建县150年之后。④伊文敏兄弟迁到宁化以后,居住在永丰里的武曲锡源驿(河龙乡)。由于河龙地处宁化县边陲,这里山林遍布,人口稀少,大片土地尚未开发,因此为躲避战乱的中原移民提供了休养生息的良好环境。据当地人说,现在的河龙乡全境6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00多亩,而人口8200人,主要姓氏有伊、张、李、黄、谢、刘、毛等。在这些姓氏中,伊氏是最早迁来的,此后才有张氏于宋末迁入,谢氏更迟,至明景泰年间才从外地移入。⑤   伊氏迁入河龙以后,便在这相对安宁但又荒芜的环境中繁衍生息。伊文敏生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伊荣无传,次子伊显生有五子。这五个儿子长大后又各自分居繁衍:长子必豪居武曲桥头,次子必富居上伊,三子必稔居下伊,四子必达居县城的水南街,五子必文居城里陈家坊。至明末清初,伊氏人口繁衍明显加快,尤其是清朝时期,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超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每代男丁人数均已经达到千人以上。⑥   在人口繁衍的同时,伊氏后人也在不断分居迁徙,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据伊氏作于清朝的文献⑦,至迟在乾隆年间,伊氏子孙后代已经遍布福建省宁化、上杭、长汀、清流、建阳各县,以及邻近的江西省石城等地和江浙地区。其中在宁化县主要分布于早期开基的永丰里(今河龙、中沙两个乡),以及招得里(今安远乡)、招贤里(今水茜乡)、宁化城关。这些伊氏子孙后代散布的区域,不管是福建省内或者邻近的江西省,其地理空间绝大多数都是连在一起的。而这片区域也是后来被称作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区。因此,宁化伊氏自中原迁徙而来,在宁化及其周边地域生活,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发展,与众多客家姓氏一样,最终由原来的中原移民即客家先民变成了客家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客家宗族社会以及伊氏的文化传统。   二   如果说人口的繁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那么宗族制度的形成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宁化伊氏自然也不例外。他们自从入闽开基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普遍设立的祠堂、族谱及相关的联系族人的活动,直至明朝以后这些构成宗族制度的要件才逐步确立起来。   1.编修族谱   族谱是记录一个血缘集团世系演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