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及应用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依恋及应用研究.ppt

依 恋 理论及应用 主讲人:XXX 2. 依恋的理论解释 2.1 精神分析理论 2.2 习性学理论 2.3 社会学习理论的依恋理论 2.4 认知学派的依恋理论 2.5 社会生物学的“亲情投资理论” 2.1 精神分析理论 依恋看作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强调儿童的生理因素在依恋建立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都把喂养作为依恋形成的起源。 弗洛伊德认为,口唇期(0-1岁),力比多能量相对集中于口唇上,因而饮食、吸吮等口唇需要成为支配儿童行为的主导性动力,口腔的经验成为儿童最基本的快乐源。 母亲是儿童生活中“独一无二的、无可代替的、坚实构筑的、一生中最初也是最强烈的情爱对象”(Freud,1964)。 早期的依恋理论是建立在泛性论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强烈的生物决定论的倾向 2.2 习性学理论 鲍尔贝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系统论述了依恋产生的生物基础、阶段性发展及其内部机制。指出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人类婴儿对于抚养照看者的依恋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基因所保留下来的人类进化和生存方式的信息,或者说是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必然的、本能的反应方式。 鲍贝尔认为,儿童的依恋时呈阶段性发展的,他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1. 前依恋期(0-2个月),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儿童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或再认,熟人较陌生人更容易引起强烈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 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儿童对特定对象的依恋真正确立,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对熟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 4. 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儿童这时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 “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认为,从第二年开始,儿童逐步能够以符号的形式表征外部世界从而把客观世界符号化,使儿童能够在与特定个体的交往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内部工作模型”,即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者其他照看者)以及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的认知模式(鲍贝尔,1980) 。 2.3 社会学习理论的依恋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也把喂养看作依恋确立的决定因素,但摈弃了本能力量在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注重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突出亲子双方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 依恋是指母亲满足儿童基本需要而获得的二级强化行为,即母亲反复与婴儿的生理需要满足相联系,减少了婴儿的基本内驱力,于是母亲的在场、微笑、声音获得了二级强化的性质,母亲就成了婴儿的依恋对象。 2.4 认知学派的依恋理论 认知学派认为,要想形成依恋,儿童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儿童既不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的依恋,也不会产生怯生心理;二是必须具备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 卡根(F·Kagan)采用“图式” 解释依恋的形成机制,假设婴儿在交往中逐步形成一些人和物体的图式,当与图式相似的刺激物出现时,婴儿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当与原先图式不同的刺激物出现时,婴儿会产生兴奋、好奇或害怕的情绪。婴儿在6-9个月已经形成对抚养者的专门图式,因此产生了特定的依恋。 2.5 亲情投资理论 亲情投资理论认为,依恋是母亲对儿童的亲情投资的结果,是为避免生殖的高昂代价“作废”而作出的抚养努力的产物。 理论假定,女性为生殖作出的牺牲是巨大的,她每次生育孩子的数量及其有限,在分娩后,其付出的代价已相当高了(如长时间的怀孕、分娩的不适等)。为了使自己的心血不致付之东流,她便在婴儿抚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结果形成了对儿童的依恋(Krnrick,1994)。 3. 依恋研究方法 3.1 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3.2 依恋Q-set(Attachment Q set) 3.3 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3.4 其他方法 3.1 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