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应变测试实验(2017).pptVIP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1.2 液压伺服控制的分类 一、按输入信号分类: 1 定值控制系统:其本任务是抗干扰性 2 程序控制系统:按给定规律变化 3 伺服控制系统:随动(稳定、准确、快速) 二、按被控物理量分类: 1 位置控制系统; 2 速度控制系统; 3 力控制系统:驱动力控制系统、负载力控制系统 4 加速度控制系统 5 压力控制系统 * 三、按液压动力元件的控制方式或液压控制元件的形式分类: 1)节流式(阀控式)控制系统 阀控液压缸系统、阀控液压马达系统 恒压伺服系统、恒流伺服系统(结构简单、价廉、效率 高但阀的线性度差,用于系统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 优点: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结构简单 缺点:效率低 2)容积式(变量泵控制或变量马达控制)控制系统 伺服变量泵系统、伺服变量马达系统 优点:效率高 缺点:响应速度较慢、结构复杂,操纵变量机构需要单 独的能源 * 四、按控策略分类: 一般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系统等。 五、按信号传递介质的形式分类: 1)机械-液压 控制系统 优点: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维护简便 缺点:校正、增益调整不方便,摩擦间隙 应用:响应和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位置控制系统 2)电气-液压控制系统 优点:综合电气与液压的优点:对信号的测量、校正、放大比较方便,且响应速度快,抗负载刚度大 3)气动-液压控制系统。 偏差信号的检测和初始放大均采用气动元件完成 优点:气动测量灵敏度高、工作可靠、可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结构简单 缺点:需要气源等附属设备 此外还有模拟控制系统、数字控制系统之分 。 二、中性层的测量 软管 脐带缆 深海电缆 复合材料力学 实验目的 进一步掌握电测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应变仪的操作与使用。 测定叠梁在纯弯曲时,梁高度各点正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作比较。 了解复合材料力学在工程上的应用。 实验原理 叠梁横截面弯矩:M=Ml+M2 —叠梁1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距,IZ1=5.25×104mm--4; —叠梁2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距,IZ2=7.75×104mm--4。 叠梁一(A3钢)的弹性模量为206GPa 叠梁二(6061铝合金)的弹性模量为69GPa 实验原理 叠梁各部分弯矩为:M1≈0.67M,M2≈0.33M 因此,可得到叠梁I和叠梁Ⅱ正应力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Y1——叠梁I上测点距中性轴Z轴的距离; Y2——叠梁Ⅱ上测点距中性轴Z轴的距离。 实验仪器 1——叠梁 2——支座 3——销子 4——加力杆接头 5——加力杆 6——台架主体 7——手轮 8——蜗杆升降机构 9——拉压力传感器 10——压头 11——承力下梁 实验步骤 1.叠梁单梁截面宽度b=15mm,高度h = 2O mm, 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c=100mm 。 2.将力传感器连接到信号输入端, 公共补偿片接在DH3818公共补偿通道上,将所选测应变通道通过DH3818信号输入线与梁上应变片连接,应变片的两个端子分别与信号输入线上的+Eg、Vi+,并将1/4桥铜片推入,检查并记录各测点的顺序。 实验步骤 3.打开仪器,设置仪器的参数,力传感器的量程和灵敏度,未加载时平衡测力通道和所选测应变通道。 4.本实验取初始载荷PO=0.5kN,Pmax=2.5kN,△P=0.5kN,以后每增加载荷500N,记录应变读数εi,共加载五级,然后卸载。再重复测量,共测三次。取数值较好的一组,记录到数据列表中。 5.实验完毕,卸载。实验台和仪器恢复原状。 实验表格 1~4号应变片至中性层的距离(mm) Y1 Y2 Y3 Y4 载荷 应变仪读数ε[单位:μ(10-6] P(N) ΔP(N) 500 — — — — 1000 1500 2000 2500 —— — — — — (με) 计算过程 1. 缜密计算中性轴的理论位置; 2. 实测值中性轴位置; 3.误差分析; 4. 观察4个应变片值的大小,分析产生原因。 思考题 1. 两端没有加销栓的普通叠梁与两头加销栓的叠梁,在应力分布上应有何特点? 2.

文档评论(0)

ki665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