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创造力研究逻辑.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员工创造力研究逻辑

员工创造力研究逻辑   摘要:创造性越来越成为员工的核心胜任力,并且受到大多数企业的鼓励,总的说来,研究者们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员工创造力进行探讨,即个体视角、组织环境视角、个体一环境双向视角,个体视角主要关注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相关的研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1)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影响;(2)认知过程对创造力的影响。组织环境视角主要探讨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因素,相关的研究也主要沿着两个方向:(1)客观环境对员工创造力的作用;(2)心理环境对员工创造力的作用,个体一环境双向视角强调把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研究员工创造力的必要性,在双向视角的研究中,两个主要的模型经常被用来探讨创造力:(1)个人一环境匹配模型;(2)个人一环境交互模型,   关键词:创造力;研究视角      一、引言      关于创造力(Creativity)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但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研究领域才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50年代。有关创造力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且大部分研究是思辨性的。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创造力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由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uilford的大力倡导,学者们对创造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有较大进展。并且逐渐扩散到社会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纵观半个世纪的创造力研究历史,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从个体视角研究员工的创造力: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组织环境视角来研究创造力;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从个人与环境双向视角来研究创造力。创造力的研究逻辑如图1所示。      二、员工创造力研究的个体视角      早期的创造力研究起始于对个体差异的关注,研究者们假设创造力是个体孤立时顿悟的产物,是个体内部发生的过程,创造性的产品在特定个体身上自发地产生,创造力是很难训练和培养的。个体视角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种导向,第一种是将创造力视为个体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品质来研究;第二种是将创造力视为某种特殊的心智历程,侧重于识别一些导致新奇、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认知加工过程。      1 以人格特征为导向。以人格特征为导向的研究者们关注的是具有何种特征的人更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行为。研究的目的是要归纳出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共同人格特征,研究中既包括对杰出人物的考察,也包括对普通人物的考察。大量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很多结论。   尽管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但研究者一致认为诸如“自信、灵活性、进攻性、对复杂事物的关注、冒险、广泛的兴趣、高活力、直觉及很强的自我创新意识”等个性特征与高创造性有关。研究发现创造相关的人格特质(如创新性、经验的开放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研究还表明。高创造性群体与内控倾向(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人格有关。内在动机也被认为是个体创造力的关键预测变量。因为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兴趣促进了个体坚持探索和试验的动力,而这些动力通常导致创造性的结。另外。拥有广博的领域相关知识也有助于创造力的形成,领域相关知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某领域的培训、经验和知识水平。   2 以认知过程为导向。应该说。创造力的认知过程研究起始于Guilford。Guilford挑战当时流行的“创造力仅为少数人具有”的观念,指出创造力是由个体的种种基本能力所构成,而这些构成创造力的基本能力又受到智力结构中的种种因素所制约。在Guilford看来。与创造力大小直接相关的乃是智力结构中认知的“发散性加工”(Divergent Production)与“转化”(Transformation)等因素。Guilford开发了发散性思维量表,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就是从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的解答方案的思维方式,大量研究发现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创造力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随着认知研究的发展,Sternberg提出了“创造力三侧面模型”(Three 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其中。第一个侧面是智力(Intellectual)侧面;第二个侧面是智力风格(in-telligence Styles)侧面,亦即一个人是如何使用其智力的。一定的智力水平可能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使用智力的风格与其智力水平同等重要。Steinberg认为,“智力风格是联结智力和人格这两方面的桥梁”。Stemberg已不完全受制于一般的认知研究模式,而是强调了“认知风格”,这一颇具特色的侧面。第三个侧面便是人格(Personality)侧面。Stemberg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