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影响及其教育.docVIP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影响及其教育.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影响及其教育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影响及其教育   摘 要: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网络的工具理性被日益推崇和提升,甚至被片面强调与夸大,淹没了人的主体价值与能力。网络道德的危机首先是网络文化的危机,背后是经济结构与法则。利益的冲突带来政府作为的危机。大众传媒时代的学校德育,应利用学生对媒体传播内容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媒体;网络文化;品德形成;教育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06-05   大众传媒,亦即大众传播媒体,由英语Mass media一词翻译而来。有人翻译为大众媒体,有人称之为公共媒体,但大多采用大众传媒的译法。在西方,大众传媒又叫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以及网络媒体等的总称。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领域存在,体现着自身特有的公共性,是教育公共性的实现绕不过去的公共领域。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对教育公共性而言,二者既相互融合,也相互抵牾。按照教育公共性的要求审视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其不仅为教育公共性的实现提供舆论支持,而且为教育公共性的实现提供更好的渠道和平台保障;同时,教育公共性的实现,又可为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提供智力支持、理性判断力,使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教育公共性相得益彰:教育公共性利用大众传媒公共性完成公民理性的生成使命,大众传媒公共性则凭借具有理性精神的公民主人发挥其独有的参与、评判、达成社会共识的历史使命。当前,公共网络媒体在日渐发展的社会阶层中,普遍受到关注。在社会交往合理化过程中,为其职业化的传播活动所立的道德法,是公共网络媒体生产机制与媒体从业人员所必须遵守的传媒伦理规范,它体现为媒体权利、媒体义务与重大社会价值的结合。或者说,公共网络媒体伦理既是媒体在公共网络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担当,又是调节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在其职业生活中面对公共生活及其广泛的社会成员(“一般他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大众传媒及网络文化失范   1936年,胡塞尔在其名著《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指出,科学的危机在于科学不能回答生命的意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似乎听到了胡氏的呼唤,试图绕开科学技术的这一陷阱,努力避免人的意义的陷落。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了后现代主义生长的温床,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传统社会秩序的金字塔纷纷坍塌。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消费的普遍化,网络生活已是人类不可逆转的生存境遇。为了追求网络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人们对网络技术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对网络人文的需求。目前,追逐网络技术与利益已成为塑造人们价值观和思想的强势力量。全社会尤其是网络技术发明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对网络失去了自我审视、反思和批判的意识,放弃了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导致网络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这种不幸首先在青少年中蔓延开来,使人们对网络的抱怨、指责不绝于耳――   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电子媒介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导致其把自己封闭在媒介的“自我”之中,成为所谓大众媒介的“容器人”。他们的思想、感情沉浸于传媒内容之中,对未来漠不关心,视野狭窄,极端自我。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电视并不太有利于思维的表达,电视是一种极少有独立自主性的交流工具。”[1]在电视里,那些戴着光环的专家、学者多是受操纵的“木偶”而已。   在情感上,青少年信赖大众传播媒介,往往视媒介为权威。大众传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让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神大大弱化,加上大众媒介传播的直接性和快捷性,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产生一种抑制和弱化作用,使人的智能降低,思维简单化、平面化,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而渗透到大众媒介作品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少年脆弱的精神家园;一些广告的消极示范效应扭曲人们的心理常态,导致“炫耀性消费”等畸形社会行为的出现;为迎合部分受众的收视欲望,暴力色情信息成为大众媒介挥之不去的附属品,一些意志薄弱、未成熟的青少年因模仿媒介中的不当行为而走上犯罪道路;强烈光电、噪声对视听感官的刺激和电磁污染会诱发多种疾病,目前被认定与电视、电脑等媒介有关的病症,如多动、痉挛、头痛、睡眠障碍、厌食、恐怖症、孤独症、胃肠道功能紊乱、近视或散光以及皮肤斑疹等就有五十多种;长时间看电视和操作电脑的青少年常表现出听力和视力降低,体能下降,作业效率低,缺乏求知欲和耐心等消极身心状态。   胡晴舫在《读书》2008年11期的《暴露狂年代》中写道:   在这个人人记录、人人寂寞的博客时代,越来越多的产品必须冠上一个英文小写的“i”(大写的“I”为我,小写的“i”为小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