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和常规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中诊断效果对比.docVIP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和常规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中诊断效果对比.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和常规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中诊断效果对比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和常规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中诊断效果对比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和常规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   7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4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早产儿20例,足月儿20例,入选患儿均采用常规方法以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和常规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价值。结果:早产儿中多模态磁共振确诊率,足月儿多模态磁共振确诊率,显著高于常规方法(P0.05);多模态磁共振下早产儿脑室旁出血性损伤、皮层及分水岭区损伤率与足月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 d中检出率接近,和其他序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患儿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常规方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 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062-0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仍然是新生儿死亡或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1]。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更多的以患儿临床表现、临床Apgar评分诊断为主,该诊断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儿确诊,但是缺乏客观评价参考依据。近年来,神经影像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得到方法,常用的包括:超声、CT等,这些诊断方法各有优缺点,超声诊断时存在盲区,而CT检查组织分辨率较低,且具有辐射[2]。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且该诊断方法无创,能够多方位呈现,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活体上观察小儿髓鞘化进程的方法[3]。为了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和常规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中的临床诊断效果。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4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4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21例,女19例,患儿中,早产儿20例,胎龄34.1~37.3周,平均(33.7±5.5)周,足月儿20例,胎龄37.9~42.0周,平均(40.4±3.6)周。新生儿出生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窒息史,其中,轻度窒息29例,重度窒息11例,患儿均符合HIE临床诊断标准。患儿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入选患儿均采用常规方法以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如下:(1)常规方法。患儿出生后10 d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并对患儿进行Apgar评分,根据检查结果对患儿进行判定[4]。(2)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在出生后10 d内采用1.5-T PHLIPS MR扫描,扫描前患儿口服0.3~0.5 ml/(kg?次)浓度为10%的水合氯醛,镇静入睡。扫描序列主要包括:T1WI(TR343 ms,层厚4~5 mm)、T2WI(TR5621 ms,层厚4~5 mm)、矢状位T1WI(TR343 ms,层厚4~5 mm以及FLAIR(TR6000 ms,层厚4~5 mm,TE120 ms、FOV200×200、NEX2),DWI采用单次激发快速从自旋回波序列。SWI(TR2592 ms,TE45 s,层厚4~5 mm,层间距1 mm重建轴位图像)。将扫描检查获得的数据采用1.5-T MR扫描仪MR-user工作站进行分析,记录损伤位置。当发生争议时,以年资较高的医师意见为准,确定患儿HIBD位置、性质以及损伤类型[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予以LSD法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法确诊率及误诊率比较   本次研究中,早产儿中多模态磁共振确诊率为95%,足月儿多模态磁共振确诊率为90%,显著高于常规方法(早产儿确诊率70%,足月儿确诊率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模态磁共振下早产儿、足月儿HIBD类型比较   本次研究中,多模态磁共振下早产儿、足月儿基底节区核团损伤、单纯室周白质缺血性损伤、胼胝体损伤以及脑干、小脑、海马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态磁共振下早产儿脑室旁出血性损伤、皮层及分水岭区损伤例数与足月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