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doc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章来源:   摘 要:通过对阻碍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原因进行反思,指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在借鉴西方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明显滞后,同时对目前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文化差异;近代学校      体育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教育现象,必须放到文化发展的深层背景之中进行,才能把握其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中国的教学理论(包括体育教学)是在中国特定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端于洋务运动之中,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得以确立则是在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之后。近代的中国学校体育从最初的学习德国的兵式体操到后来的学习日本、美国的体育课程体系,其结果都不是非常的成功(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呢?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人手,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得失进行研究。      1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   1.1 缺乏学校体育发展原动力从总体上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内陆型文化、农耕型文化、宗法型文化,这就决定了它是一个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贯穿于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使社会生活各个部分都具有了人伦色彩和伦理意识。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类型使得整个中国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求稳求同显保守,重继承轻创新,重过去轻现在和未来,重义轻利等特征。这也就决定着近代学校体育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受到抵制的,是缺乏原动力的。学校体育对于存在了几千年的中国来讲是一个新鲜事物,况且它又是伴随着那个年代中国人所不齿的“夷人”的洋枪洋炮传人中国的,无论是从文化底蕴上还是从感情上,中国人都是难以从思想上接受的(尽管形式上也在进行“摸索性学习”)。   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西方近代学校体育在中国的土地上显然是缺乏生存的土壤的。   还有,西方近代学校体育引入中国,恰逢现代竞技体育蓬勃发展之时,大量的竞技体育项目被介绍到中国的学校体育中来,这与我们自身的传统体育文化是相抵触的。当勇往直前、争强好胜的西方体育面对修身养性、以静为主的中国体育时,恐怕不仅仅是制度上的难以衔接,更多的是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而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缓慢、漫长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近代学校体育在中国的发展缺乏一种“原动力”,而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困扰,文化的“二元分割”直接阻碍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1.2 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经验型、思辨型理论。而近代学校体育所提倡的是一种理论型、实证型教学理论,两者必然会发生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进行“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试验,我们也可以引进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单级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以及当时国际教育界流行的任何教学方法,但是我们最后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学校体育是一门比较特殊的新兴(在当时)学科,它强调的是一种“技艺性”的学习,细致到每一种专项技术都需要专门的理论支撑。同时它又是涵盖多学科的一门学科,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一系列的“现代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支撑着学校体育,而这些恰恰是中国近代社会所欠缺的。当教惯了“四书五经”的“先生们”面对这些时,恐怕会手足无措。但同时几千年来沉积下来的教学传统又同时形成了一种“教育壁垒”(无论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这同样使得新的教学理论研究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所以我们说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   1.3 从“目的论”到“手段论”的困境西方的学校体育始终坚持“根据学生实际锻炼效果来判断对个体和社会具有的意义”(即“目的论”)。从1423年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建的名为“教育之家”的学校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一系列的“自然教育”开始到夸美纽斯提出的“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则一直到卢梭提出“体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应当说西方的学校体育一直坚持着“自然主义的目的论”。至于到了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古茨穆茨①和施皮斯②的发展,学校体育的目的论发展到了极致,“在客观上与大工业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趋势相适应”(请注意还是提高人的素质)。   而反观我国的近代的学校体育,从其发展伊始,就伴随着太多的政治、社会功能,让学校体育承受了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这使近代中国学校体育走向了仅仅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学校体育以外的其它社会价值(即“手段论”)的发展之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中都可以寻觅到学校体育的影子(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前进),但是,这使学校体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副产品”得以体现。   伴随着2o世纪20年代杜威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