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媒介与文化交互视域下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影响
媒介与文化交互视域下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影响
摘要: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儿童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等。微媒体时代,基于梅罗维茨等学者媒体技术与社会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信息差别逐渐消失,不同场景融合,儿童在社会行为、身份角色、文化传承等方面受到影响,社会化阶呈现非线性、跳跃发展趋势并逐渐缩短。微媒体正持续、广泛、深刻地改变当今社会观念,影响社会行为。
关键词:微媒体;儿童;社会化;影响
据新闻报道,一位小学生因不满被父亲教训,气愤之下,趁其父亲洗澡,拍下裸照上传至班级家长群,事后该父亲四处“灭火”道歉,但在道歉的同时却并不知道如何删除照片,缺少对微媒技术操作最基本的了解。囿于多种因素,小学生未能充分认知上传父亲裸照行为的后果,但是其对微媒体的使用技术却远胜于其父亲,微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与社会行为,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形式与内容。梅罗维茨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中指出:电子媒介一旦被广泛应用,它可能会创造出新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方式可能会超越所传送的具体内容。人类传播史上几次重大的媒介形态变革背后,都蕴含着超越本身工具属性的意义。媒介不仅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更决定人们怎样去认知社会。
一、儿童社会化
齐美尔在《社会学问题》的研究论文中首次提出“社会化”,并将其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针对儿童社会化的分析,班杜拉提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理论,提倡在实验室里模拟真实情景来研究儿童行为。库利强调了社会化历程中家庭的作用。在米德看来,“重要性他人”在儿童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对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皮亚杰则强调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主动发现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的阶段性。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当前中外学者针对儿童社会化研究多与传播学、文化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综合。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主要包含社会规范、社会行为、社会目标、成员资格、社会技能、社会角色;文化传承、文化价值等,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丰富。
二、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媒介化,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佩恩基金就电影与儿童问题进行研究,首次从儿童的角度,论述了媒介对儿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等。施拉姆、杰克?莱尔、帕克等从生理效果、情感效果、认知效果和行为效果四个方面就电视与儿童的互动进行研究。美国80年代初进行的媒介与行为的研究,在以往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讨,以儿童和青少年为重要对象,涉及暴力与攻击行为、社会信念与社会行为、电视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日本学者提出在儿童喜欢的电视节目中,成人化节目与内容偏多。国内学者卜卫、胡宝珍等针对电视媒介对儿童的需求与消极效应进行分析,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较多涉及儿童学习、阅读、消费;社会道德与认同、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性别社会化、社会交往与参与等多个领域。随着以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微媒体进入家庭,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目前相对较少。
三、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继英尼斯与麦克卢汉之后,基于戈夫曼的场景理论,约书亚?梅罗维茨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中,着重分析媒体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技术(电子媒介)通过对场景的解构与重塑,打破不同群体信息系统的原有的分离状态,混淆“公域”和“私域”的界线,引发“场景”对自然场所的分离,从而导致社会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微媒体时代,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变化,导致家庭内部社会化进程发生改变,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进程产生影响,本文侧重三个角度就微媒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1.社会行为的失范与重构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基础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执行者,通过家庭与儿童的互动,儿童完成社会行为的学习。印刷时代,父母通过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逐步完成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梅罗维茨指出:权威地位获取的两个因素,一是对后台行为的隐藏,二是对信息资源的垄断。戈夫曼认为:社会环境就是一个类似歌剧的舞台,对社会行为角色的扮演需要有“前台”与“后台”,在“前台”,个体更多扮演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概念的社会角色,而在“后台”则表现的是更为自然、隐私性的个人行为(一种放松状态)。这种角色的区分与扮演使个体在社会场景中完成角色转换与符合社会行为的转变。父母在子女面前的台前状态是被整理修饰好的,符合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永远倾向于社会理想性特质,并且与父母对子女进行的社会行为教养相吻合,父母的后台行为被隐蔽。在家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