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关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思考.docx

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关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01月20日 14:14 来源:《新闻记者》2014年第12期 作者:郑雯 桂勇字号 HYPERLINK javascript:window.print(); \t _self 打印? HYPERLINK mailto:skw01@ \t _self 纠错? HYPERLINK /xwcbx/201501/1485557.shtml \l 分享 \t _self 分享? HYPERLINK javascript:void(0) \t _self 推荐?浏览量?102   【本文提要】不但“网络民意”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意”,目前流行的网络舆情报告也未能准确体现网络民意特点。现有的网络舆情调查和网络问卷/投票调查均可被归纳为“事件/议题”路径的测量方法,其聚焦短期效应,易掺杂进“被污染”的虚假民意,群体极化现象高发;相比而言,“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尝试了一种“人”的路径的测量方法,覆盖多元社会群体,从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视角探讨网络用户的深层心态与实际意愿,其展现出的“网络民意”与基于事件/议题的“网络舆情”存在较大差别。研究发现,网络社会中的“温和中间派”和“理性大多数”比例最高,也是我们争取网络民意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舆情 网络民意 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 G210   【作者简介】郑雯系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桂勇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项目基金】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4YJA840005)、国家社科一般基金项目(编号:14BXW05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4M561399)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3BSH001)的支持。   一、 问题:如何尽可能准确地测量“网络民意”   伴随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①互联网在国内外各类重大事件中扮演愈发重要的作用,网民就热点问题或重大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网络民意”也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成为党政领导者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来源,对现实政治乃至具体的国家公共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近几年学术界针对“网络民意”的研究,大多持“审慎乐观”②态度,其主要观点聚焦网络民意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对网络民意的“代表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和“群体极化现象”等展开讨论,并较为经典地概括为“网络民意不等于民意”。   研究者们认为:   首先,“网络民意”的代表性不足。不仅网民不能代表现实公民,而且活跃网民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即使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相当规模,网民的构成却与非网民明显不同(比如更加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等等)。在结构上,网民主要分布在社会中间阶层,社会高层和底层人群较少,尤其是占中国总人口较大比例的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群体,虽然近两年有一定增长,但在网民中所占比例仍然较低。③此外,互联网上有着大量“沉默网民”,在一些重大事件和议题中表现活跃者仅仅代表了一部分网民意见,所谓的“网络民意”事实上反映的也是这一小部分活跃网民对政治社会的态度。   第二,“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存疑。大量被“污染”的“网络民意”充斥网络,表现为在热点事件中操纵舆论走向、公选投票中专业刷票等。现有研究认为,遮蔽真实民意的主体不仅包括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水军”,还包含大量各级政府通过行政权力组织的“公关”。比如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蓝皮书(2014)》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④   第三,“网络民意”的“群体极化”现象。美国学者桑斯坦将群体极化定义为:团体成员一开始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⑤互联网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尤其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出现该类“网络民意”问题的典型代表。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网络民意”的局限性、负面性进行了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网民结构日益合理,“网络民意”已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成为当前中国较为有效的民意表达方式。有学者指出,这种由大众直接表达的民意相比于传统的“层层过滤”、“层层表达”的方式更具有程序合法性,⑥从而更具真实性。   “网络民意”的价值和意义重大,关键是我们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去认识、把握这种民意,如何才能尽可能科学、准确地测量网络民意,从而扬长避短,为国家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有效依据。   “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探索性研究,对“网络民意”的测量进行了研究方法创新。跳出了现有网络民意测量聚焦“事件/议题”的研究路径,避开容易产生“污染”民意和极化现象的网络舆情事件,转而以网民个体的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