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程9.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认知心理学课件40 模式识别既有复杂性,又有适应性;二、模式识别理论;(一)匹配理论 (MatchingTheory),;1、模板匹配模型 (或理论);(1)内涵;模板匹配 模型的发展:早期模板说主要以U.Neis;(2)支持证据:P50;(3)评价: 模板匹配模型可以解释一定范围内的模式;不足之处:无法解释人们能够 识别无限变化的模式;2、原型匹配模型;(1)内涵:人的长时记忆中贮 存的 模式识别既有复杂性,又有适应性。模式识别的复杂性一方面与人类生存 环境的复杂性有关,另一方面与人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有关;适应性指 能适应外界环境表现出灵活性与多变性。 二、模式识别理论。可分为匹配理论和分析理论。 (一)匹配理论(Matching Theory),用刺激模式与大脑中存在的某一类 特定的特征相匹配来说明感知过程。 1、模板匹配模型(或理论) (1)内涵。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刺激模式的复本 (或模板),它们与外 部刺激模式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新异刺激就与已贮存 的模板进行比较,直到二者出现最佳的匹配,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理解: 知觉时所比较的是人们记忆中理想模式的一个固定心理模型。两种模式匹 配时要有最大限度的重叠。是一种 “全或无”的理论 (或者说遵循一种全 或无的方式)。匹配意味着识别,不匹配意味着无法识别。 模板匹配模型的发展:早期模板说主要以U.Neisser1967年的观点为主, 即在记忆中贮存了无法计数的模板,他主要以字母识别来说明模式识别。 刚开始他是以八个样例来说明成功和失败的匹配的 (P49)。后期模板说是 以P.H.Lindsay D.A.Norman1977年的理论为主,他们修正了奈瑟尔的 观点,增加了预加工的过程。简图如下。 (2)支持证据:P50。1974年S.Phillips 的棋局识别实验;R.Warren 的 实验。 (3)评价:模板匹配模型可以解释一定范围内的模式识别。主要应用在 机器的模式识别方面 (如银行、超市等单位识别数字的系统:会员卡、银 行卡等。)承认人们在记忆系统中存在着模板并把模式识别看作是一个过 程。示意图如下:刺激输入→分析(分解)→比较(匹配)→决策 不足之处: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识别无限变化的模式。按模板匹配理论,大 脑所贮存的模板容量是有限的。可是外界刺激模式是无穷尽的;无法解释 人们能够迅速识别不熟悉的刺激模式,模板说认为模式是固定的,与模式 对应的模板是不能改变的。这样就使该理论缺乏灵活性。 2、原型匹配模型。 (1)内涵: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是事物原型(Prototype)。人们感知 事物时,将事物 (刺激模式)与原型相比较。当出现近似的匹配时,该事 物就得到识别。理解:原型是事物类别中最具特征性、代表性的成员,也 是最中心的成员,例如一提到笔,就想到钢笔,提到水果,就想到苹果, 提到书,就想到教科书。但书中观点似乎更强调原型是一类事物基本特征 的概括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1975年,心理学家E.H.Rosch赞同前 一观点,即认为原型是与同一类别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 (2)支持证据:1967年M.E.Posner等人的点图原型实验(P52);S.K.Reed 的面部原型实验 (P54),注意其中的关键点是由被试抽象出原型的基本特 点,然后进行分类。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研究者不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刺 激模式?是为了避免知识经验的作用。 (3)评价:原型匹配说克服了模板匹配说的不足,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 能识别大量不同类事物及同一类事物;它为概念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概念和类别关系密切),它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不足之处:无法解释 人们第一次对事物的识别;无法解释人们在缺乏某一方面经验时的认知活 动。 (二)分析理论——特征检测理论 1、特征分析理论 (1)内涵:人们长时记忆中存在刺激模式的各种特征,人们在识别时, 对刺激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抽取特征进行合并、简约、归类等,再与存 贮的特征进行比较;如果两两符合,则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理解:特征 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复杂的刺激模式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 分离的特征组成。如字母H可分析为两条等长平等的线段和一条几乎垂直 的线段。特征分析的运用依赖于刺激的可分解性,而特征是按一定步骤进 行分析的,在进行模式识别时,先对事物的特征分解,其次是分析阶段, 然后是与存贮的特征比较阶段,最后是反应阶段。 (2)支持证据:1964年U.Neisser 的实验;1969年J.J.Gibson 的实验; 197

文档评论(0)

189****6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