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心理学补修 李雪 难度比例:容易占20%,较易占40%,较难占25%,难占15%。 题型: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主要通过两方面影响(1)群体差异;(2)个体差异 2、教师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内容。 3、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 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 这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初创时期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 完善时期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早从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二、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2、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3、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不仅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而且能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尊重自我。但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 4、对未来充满幻想,意志坚强性与行动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阶段儿童的认识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阶段儿童认知结构已具有抽象概念。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定义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说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说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伴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生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 第四节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世界最著名的量表: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