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顾彭年文学研究会中半个贵州作家
顾彭年文学研究会中半个贵州作家
摘要:中国现代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曾有四个贵州籍会员:谢六逸、蹇先艾、李君毅、杨敬慈。前两位广为人知,而后两位知道的人较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位顾彭年,他也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抗战爆发后即移居贵州,是贵州著名作家、学者顾汶光、顾朴光的父亲,故可算半个贵州作家。顾彭年早年的文学成就一是白话新诗创作,一是文学翻译,三是文学研究。他与茅盾、郑振铎等有过交往,同时还是我国城市市政建设理论早期的开拓者。
关键词:文学研究会 顾彭年 李君毅 杨敬慈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2-98-106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后最早成立的社团,带有“著作工会”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作家协会,会员最多时达172人。其中有4个贵州人:谢六逸、蹇先艾、李君毅、杨敬慈。前两位广为人知,后两位知道的人较少。而在这4位之外,还有一个顾彭年,他是贵州作家、学者顾汶光、顾朴光的先父,抗战爆发后入黔定居,故可算半个贵州人。
一、顾彭年的文学活动
顾彭年(1899-1987),江苏崇明人,民国十年(1921)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旋即以文学学士资格,在该校政治与历史学系担任助教一年(1921-1922)。同年夏,顾彭年通过考试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暑期兼职编辑,参加编译《少年百科全书》。据顾彭年回忆,此时茅盾已经接手主编《小说月报》,但因工作“与他没有直接联系”,顾彭年与茅盾并无交往,仅是久仰其名而已。
顾彭年的文学和社会活动起步于沪江大学,当时“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上海亦成风暴中心。大学尚未毕业的顾彭年被裹挟其中,开始即醉心于西方文化思想的译介与文化批评,均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
译作:英国奈尔英的(Nearing)《妇女之依托》,美国经济学兼政治学教授斯科特?聂尔宁ScottNearing的(1886-1985)《大家庭的恐慌》、《美国家庭底衰落》。
批评:《天性和社会生活》,《改良祭祖的商榷》。
其中《大家庭的恐慌》载于“学灯”1920年6月“家庭研究专号”。
其时,顾彭年还与“学灯”主笔李石岑有过通信,讨论时事和社会问题。李当时在上海多所大学任课,是著名的哲学、心理学教授。
1923年,郑振铎接替茅盾编辑《小说月报》,因为向《小说月报》投稿的缘故,顾彭年与郑振铎相识并成为好友。经郑振铎等介绍,顾彭年加入了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时,会员仅48人,1924年增加到131人,1927年发展到172人。顾彭年算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他的登记信息显示:顾彭年,号朋彦,籍贯江苏崇明,“曾习之外国语”为英文,会员编号98,通讯处为“上海宝山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在商务印书馆,顾彭年算是两进两出。1921年夏是第一次,时间较短,离开后即到杭州教书。1924年为第二次。此时因加入文学研究会的缘故,顾彭年与郑振铎、茅盾、叶圣陶等人的交往增多。由杭州重返商务印书馆任职时,介绍人就是郑振铎。
刚回上海时,顾彭年暂住在郑家。顾彭年回忆:“振铎在家中设便宴为我洗尘,特邀了沈雁冰、叶圣陶、胡愈之、朱湘、王伯祥等文学研究会成员作陪”。因工作关系,顾彭年后来又与郑振铎一道,到茅盾家中商谈“希腊、罗马丛书”的翻译出版事宜,顾彭年所承担的部分是《伊利亚特》。书稿译出后即交商务印书馆,不料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事爆发,顾彭年的书稿连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一同毁于战火。
顾彭年1926年离开上海到镇江去教书,但与文学研究会的朋友依然保持着联系。1927年春,《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学生杂志》等刊物的编辑十数人到扬州游览,其中有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回沪途中,这帮朋友在镇江小驻,找到顾彭年陪同游金山、焦山。下午,顾彭年宴请朋友,聊尽地主之谊。席间顾彭年问茅盾为何不来,郑振铎谓其投笔从戎,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去了。此节经历,除顾彭年本人的回忆外,在《叶圣陶年谱长编》中亦有详细记载。
顾彭年“五四”时期曾一度热衷于白话新诗创作。最活跃是在杭州教书那段时间。他的新诗《池旁》、《湖上秋晓》、《月夜游湖》分别刊载于《小说月报》14卷第7期、第11期、第12期,新诗《蔷薇花》亦刊于《文学季刊》1923年10月的创刊号。1925年4月,商务印书馆以“小说月报丛刊”第58种名义,编辑出版新诗集《眷顾》,共收入朱自清、徐玉诺、梁宗岱、俞平伯等29位作者的作品,顾彭年的《池旁》亦曾入选。
《池旁》是一首格调清新的白话新诗,与胡适的《朋友》(后改为《蝴蝶》)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几个朋友静悄悄地坐在池旁的亭中,“听那黄莺儿的酣唱着,看那池中绿水的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