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祭妹文_课堂.ppt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 (探视问候) ②汝又虑戚一吾心(使……担忧) B.①后虽小差,犹尚殗殜 (同“瘥”,病情稍微好转) ②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使……安息) C.①此七月望日事也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②予弱冠粤行(男子十八岁左右的年龄) D.①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孤独,不合)②明经义谙雅故(熟悉) 2.下列各句中全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适先生奓户入 ②憬然赴目 B.①召有司案图 ②连呼则则 C.①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②于嗟鸠兮 D.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此既一事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的是( ) A.①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②越国以鄙远 B.①阿品远官河南 ②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C.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②空以身膏草野 D.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②天雨雪,武卧啮雪 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亡妹生前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死者生前遭遇不幸,死后葬于异乡的深切伤情,寄托了对亡妹的无限哀思,表现了兄妹间的深情厚意。 B.“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坚贞若是”,既赞扬了素文的纯洁坚贞,又指出了悲剧的根源在于诗书和礼教,写地极为深刻大胆。 C.本文以极其细腻的笔触选取典型的细节,寓情于景,写得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儿时兄妹捉蟋蟀,兄妹比肩读书等 D.本文叙事虽极琐细,但因以时间为序,以悲痛之情为线索,所以文章如珠在线,散而不乱。 5.翻译 ①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②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 ③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④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 * * 祭 妹文 清 袁枚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清初诗人、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乾隆进士,曾官江宁知县。不久辞官,定居江宁(南京市)之小仓山,故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对于诗文的创作,他反对传统的儒家礼教的束缚,主张直抒性情。这就是他所首创的著名的“性灵说”。不过,从他的创作实践来看,他的作品大多数是抒发闲情逸致的。他的作品集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袁枚自成一家,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解 题 本文是袁枚哀悼胞妹袁机的一篇祭文。祭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有文体。祭文以主持祭祀人的身份和口吻写的,它的内容包括概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作者和死者的关系、交往以及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思想感情等等。本文抒写对亡妹的悼念,着重写兄妹之间的亲密关系,情真意切,语出肺腑,读来哀惋真切。 听课文朗读,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 翻译课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之)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 宁知此为归骨 所耶? 乾隆丁亥年的冬天,在上元县的羊山上安葬了三妹素文,并作(用)这篇文章来祭奠: 唉!你生在浙江却葬在这里,远离我们的故乡七百里了,当年那时候即使做怪异的梦、幻想,哪里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觭:通“奇”,怪异。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你因为有坚守贞节的想法,遇人不合,导致了婚姻上的孤独不遇。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从小跟从老师学习儒家的经书,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来实践。唉!假使你不懂得经书,或许未必会象这样苦守贞节。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于)其间;岁寒虫僵,同临(于)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于)目。予九岁,憩(于)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我捉蟋蟀,你在一旁挥动胳膊助力;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到它的穴边凭吊。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形,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恰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 ,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绵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这是(当年)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应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