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7.I 线粒体的结构;(一)形态与分布 形状:线粒体一般呈线状,还有粒状或短线状,形状具可塑性。 大小: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形线粒体。 化学组成:蛋白质和脂类。 数量及分布:植物细胞少于动物细胞;活动旺盛的细胞线粒体多。可迁移,微管是其运输轨道。;*;(二)线粒体的结构;4 线粒体各部分的化学组成和特性;内膜:内膜内陷形成嵴(cristae)来扩大内膜表面积。 嵴有两种排列方式:层状和管状。 心磷脂含量高,通透性很低,H+和ATP等不能自由通过,必须有载体蛋白和通透酶参与。 嵴膜上有线粒体基粒(F1颗粒),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 ;Inner membrane (Impermeability): Contains proteins with three types of functions: (1) Electron-transport chain: Carry out oxidation reactions; (2) ATP synthase: Makes ATP in the matrix; (3) Transport proteins: Allow the passage of metabolites ;膜间隙: 位置:内外膜之间的间隙。 标志酶:腺苷酸激酶,催化ATP生成两分子的ADP;;$内膜的运输系统 ①糖酵解产生的NADH进入电子传递链参与有氧氧化 ②线粒体产生的代谢物质运输到细胞质中 ③线粒体产生的ATP必须进入到胞质溶胶;ATP水解成的ADP和Pi 要运入线粒体作为氧化磷酸化的底物;;第一步 蛋白质寻靶和蛋白质分选;蛋白共翻译转运:啊 膜结合核糖体上 蛋白转运到: ER;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膜;细胞外;● 翻译后转运与蛋白质寻靶 ;● 共翻译转运与蛋白质分选;●导向序列(targeting sequence): 指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又称为导向信号(targeting signal),转运肽(transit peptide),或导肽(leading peptide)。 ● 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 指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的序列,又称为信号肽(signal peptide)。;第二步 线粒体蛋白转运;◆定位于线粒体基质的蛋白质的运送;◆定位于线粒体膜间隙的蛋白质运送;◆定位于线粒体膜间隙的蛋白质运送;◆定位于线粒体内,外膜的蛋白质转运;7.4 线粒体的功能;;2 呼吸链与电子传递;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含有一个FAD,2个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至辅酶Q。(没有传递质子的作用)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琥珀酸→FAD→Fe-S→Q;两条主要的呼吸链: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递氢体与电化学梯度的建立;3 氧化磷酸化:ATP形成机制;得出三个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部位Ⅰ在NADH至CoQ之间。 部位Ⅲ在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之间。部位Ⅳ在细胞色素a和氧之间。;ATP合酶的发现及功能预测;◆ATP合酶功能鉴定:线粒体膜重建实验;;结构组成;F1头部:为水溶性的蛋白质,从内膜突出于基质,比较容易从膜上脱落。它可以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TP,也可以水解ATP,转运质子,属于F型质子泵。F1是由9个亚基组成的复合体,具有三个ATP合成的催化位点(一个/β亚基)。;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提出的假说有化学偶联假说、构象偶联假说、化学渗透假说等。 “化学渗透假说”,取得大量实验结果的支持,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假说。?;◆ ATP合酶合成ATP的机制;质子沿电化学梯度穿过内膜上的ATP酶复合物流回基质,使ATP酶的构象发生改变,将ADP和Pi合成ATP。;1.电子传递抑制剂 ①?抑制NADH→CoQ的电子传递。如:阿米妥(amytal)、鱼藤酮(rotenone)、杀粉蝶素A(piericidin) ②? 抑制Cyt b→Cyt c1的电子传递。如:抗霉素A(antinomycin A) ③??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O2。如:CO、CN、NaN3、H2S;7.5 线粒体的遗传、增殖和起源;2 线粒体的增殖与起源;线粒体的起源;发现:1954年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的,当时命名为微体 两种类型: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 乙醛酸循环体(glyoxysome),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标志酶:过氧化氢酶,水解H2O2;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现:de Duve等发现 本来对溶酶体酶研究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