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季氏将伐颛(zuān)臾(yú)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è)( 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文言知识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士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过:名词作动词,责备)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归附)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成语积累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相近词】季孙之忧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
1、宾语前置
“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3、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喻?
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职。
5.一词多义:
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v.)
且尔言过矣(错的 adj.)
是谁之过与(过错 n.)
6.特殊断句
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也,作为语气词时,断句一定要断在也后)
3作品出处
编辑
文章选自《论语译注·季氏》,题目《季氏将伐颛臾》是编者加的。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名丘,字仲尼,《论语》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社会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论语》 语言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色。
《论语》 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人有半部《论语》 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
4注释
编辑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
文档评论(0)